【转】“朕”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秦始皇要用它,当皇帝专属代称?
司马迁所写《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此后遂专为皇帝自称。
自秦始皇开始,华夏大地的历朝历代皇帝,在重要场合或者是发布类似圣旨的文书时,往往都会选择用“朕”来作为自己的自称,以此表示庄重、正式、重视。
譬如在梁启超所写的《谭嗣同传》中,当光绪帝得知自己的皇位不保,慈禧太后代表的顽固派要利用手中兵权政变之时,是直言“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此时的光绪帝是用“朕”来自称。
不过从“朕”的最早字形出发,“朕”并不是皇帝的代称,也没有无上皇权的“威严”,甚至还有着丝丝的平民感。
“朕”字的偏旁,在秦始皇创造的小篆中,并不是我们所见到的“月”字,小篆中它是“舟”。而我们中国文字是以形表意的象形字,所以“朕”的本义,最初无疑是一个跟船直接相关的名词,至于具体是什么?
清朝《四库全书》纂修官戴震,所著的古代工人必备科普书《考工记图·函人注》,对“朕”有着非常明确的定义“舟之缝理曰朕”,简而言之“朕”是古代木船中,不同木板之间拼接时而留下的黏合缝隙。
与此同时,先秦时留下的《周礼·考工记》,对“朕”通缝隙的用法,也有明确的反证,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视其朕,欲其直也”,看缝隙来判断曲直。
而缝隙在体态上,相对船本身是很小,很卑微,因而“朕”慢慢的也有了“卑微”的象征意。
若船出现明显的缝隙,船极有可能会走向损坏,是一艘船还能不能使用,是不是要坏了的预兆,因而渐渐的“朕”,从功能上出发,开始有了征兆、先兆的意思。
春秋战国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所著《鬼谷子》中,就明确借用“朕”代征兆,写道“变化之朕焉”,而《庄子·应帝王》中也有“体尽无穷,而游无朕”的用法。
中国人是一个一向谦虚,并以此为美德的民族,所以在生活,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时候,都会自然而然的,把身段放的比对方低,所以也就有了鄙人、在下 、不才等一系列自称词语。
而“朕”作为皇帝的自称,其实从“朕”的本义中有“卑微”的意思来看,“朕”也是自我的一种谦卑自称。
且这种自称在秦始皇之前,并不是皇帝专用,平民百姓也可以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屈原所写《楚辞·离骚》道“朕皇考曰伯庸”,翻译过来为“我的父亲字伯庸”,此刻此刻屈原用了“朕”当自称,而他非君主,也不是皇帝。
同时对于“朕”在用作自称的语境,东汉文学家蔡邕所写《独断》中也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古者尊卑共称朕”,直白的说了,在秦汉之前,“朕”是普普通通的谦卑自称。
至于为什么这个所有人都可以用的“朕”,怎么就被秦始皇用来当皇帝的专属了,目前没有任何学者可以盖棺定论,不过有一个比较有意思,且还能说得比较通的解释。
秦始皇嬴政,嬴姓,赵氏,名政,“政”和“朕”相同,所以秦始皇认定这个跟自己名字有缘的谦称,可以作为自己彰显万事之功的代称。
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在这里秦始皇耍了个“小聪明”,一方面用“朕”表达了自己的谦虚,然后用“政”来表示自己的“自信”,同时配上“朕”的征兆之意,取得宗教崇拜中最神秘的尊称“先知”,示意自己可以代表神之旨意而高高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