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城大都不如老城舒服
北京南锣鼓巷,一条普通的胡同,生活在里面该是何种惬意的滋味?
纽约的街道大都不是很宽大,但徜徉在其中却颇为愉快.
整个澳门的尺寸都不大,与内陆很多城市比起来都很"小家子气",从澳门一回到珠海时这种感受就更加强烈.但就是这种"小"才别有一种味道,也因为小而更加便利.
欧洲的大多数城市都屏弃以大为美的错误思路.
巴黎蒙马特高地上的小街如此之小还居然不忘给汽车留个"休息"的地方,而北京比这要宽得多的大街都禁止停车--怕影响交通和市容.
东京无论老城还是新城,都因为人性化的尺度而非常舒适和方便.
河内的街道和建筑都很朴素和"秀气",但无论作为一个旅游者还是作为生活其中的居民都会感到一种"小"带来的舒适感.
在巴黎不宽的马路上这样袖珍的汽车笔笔皆是.
上海浦东那未来感十足的街道与建筑确实漂亮,但你喜欢逛浦东的世纪大道还是喜欢逛浦西的梧桐小道呢?记得前年在浦东拍一则汽车广告的时候在那里停留了四个晚上.之所以说停留是因为那的确只能算是停留--如果不是因为工作在身,估计我是不大会在那里多做逗留的.原本想在工作的间隙逛一下,在国际会议中心门前看正大广场明明很近,走过去却花了很长时间,致使我刚走到正大门口就不得不向回赶.还有一晚,为了买包十块钱的香烟却花了三十多块钱打了辆出租车...
当然,一定有人会说浦东是金融区,不是生活区,在那里逛街是自讨苦吃.是的,你当然可以这样解释.
之所以拿浦东说事皆因那里的知名度高,其实我真正想说的何止一个浦东?南昌的新城区如此,常州的新城区如此,苏州的新城区如此,银川的新城区也是如此...全国数不胜数的新城区开发区也大都存在这个问题.
银川的新城区也有个人民广场,那气势,那规模真可以用壮观来形容.去年在那里拍戏,一日,有朋友说当晚在人民广场举行的市民消夏晚会有她的演出.我和剧组的几个闲人打车去了,发现那个广场真可谓宏伟壮观,可就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有好奇的市民前去观看几乎都是专程前往--周围既没有住家也没有商业,既不是交通节点又不是城市的中心.最苦的是看完演出以后,根本就无法打到出租车...另外,在银川的郊区永宁县有一个同样大小的市民广场,那面积其实比整个县城的面积居然小不了多少,只是这个巨大的广场也因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而光临者了了无几...
其实比银川的人民广场更甚的是大连的星海广场:具说比天安门广场还大几倍,只是既没有遮风挡雨的场所,又缺乏高大的树木,更离奇的是连个与人"方便"的地方都难以寻觅.我在那里就出过一见糗事:打车过去本是想见识一下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广场,可刚到那里却因为前一天吃的海鲜不新鲜而要跑肚,可若大的广场却不给人方便之门.就这样,又不得不立马打车离开广场到最近的咖啡馆方便去了.遭遇此等难堪之事后我对大连星海广场的印象便大打了些折扣.而就在同一个城市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山广场,我们却可以体会到"小"带给人的随意与从容.
巴黎可谓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可那里却处处以小为美.小咖啡馆,小马路,小广场,小市场,小楼小院,小门小店...连街头跑的汽车有相当一部分也都是小小的,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街头停车极其便利.人在"小小的地方"游走除了方便以外,还会感觉到心理上的舒适,而在那些"大大的地方"却分明有种疲劳感和难以名状的压抑感.
城市的主体是人,人的需要和感受才是城市设计者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即使在进入到汽车社会以后,也不能在城市设计的时候把车放在高乎于人的地位来考量,而应该考虑怎么样让交通更方便地服务于"行走中的人"而不是"坐在车里的人".这就要求城市中街道与建筑的尺度尽可能地从人的需要与主观感受出发来制定或设计,而不能一味地为了大而大,不能以大为美而不考虑"大"对人的压抑和带给人的不便,更不能凡事都以什么亚洲第一甚至世界第一为荣.那种动辄什么什么第一的形象工程除了巨大的浪费和满足一时的虚荣心理以外也真的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很多时候反倒成了一种妨碍.譬如,有的新区路宽近百米,又在路两旁修建了同样宽的绿化带,对于穿过这样的马路你会是什么感受呢?
在长途大巴上曾经听到两个小青年吹牛,一个说家乡四川有个很高的喷泉能喷几十米高,而另一个伙计说自己家乡南昌有一个高达几百米的喷泉是世界第一.前年我去南昌的时候并没有听说那几百米高的喷泉,现在我也不相信喷泉可以喷几百米高,但倘若真有所谓世界最高的喷泉的话,我倒要为南昌感到难过了.
北京的长安街号称神州第一街,出于首都形象的需要而建得非常宽,路两边的建筑也大都很高大雄伟,整条街确实也非常漂亮,但要是"逛"长安街的话恐怕会非常累.不要说逛街,就是走过一个建筑也需要花费些时间的,往往走了很久才发现不过只走过了几座大厦而已,若要找个地方坐下来歇息一下就会发现那也几乎成了一桩难事.同样类似的情形我们可以在上海浦东见识到,也可以在中国很多城市名目种种的新区见识到.而每当这个时候,我们才会发现那些看起来有些凌乱的老城带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亲切与随和,也每每在这个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才是人性化的建筑尺度.
我们可以在香港和东京充分体会到人性化的建筑尺度给人带来的舒适与方便,也可以在巴黎或者米兰感受到人性化的建筑尺度带给人的惬意与安逸,甚至在游走于越南河内的小街小楼之间时也能体会到人性化建筑尺度带来的浪漫之感.在上海的淮海路或黄陂南路,广州的上下九,苏州的十全街,深圳的蔡屋围或华强北,北京的南锣鼓巷等等等等许多老城老街我们都可以随时随地的感受到行走的快乐.但就是这种简单的快乐,我们在全国几乎所有的新城新区那高起点高规格的街道和建筑之间却难以觅见?我们的新城越来越大,我们的新城越来越宽,我们的新城也越来越高,我们的新城更是越来越高档,可为什么我们的新城和老城比起来却越来越不方便和舒适呢?
其实在建的这些新城在环境上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我也绝不反对建设新城改善城市形象和居民的生活水平.我只希望那些在建和将建的新城切务忘记城市是为人所建而不是为车所建,盲目加大城建的尺寸,弄不好却把新城市搞成了新农村--都市形的农村,城市的特征之一本就是建筑密集道路密集资本密集人群密集的地方,而根据世界各国现实情况来看,往往是建筑和道路以及人群越密集的地方就是都市经济越发达的地方,而越稀疏的地方就越象郊区甚至农村,即便你建了再高的楼房也还是那样.
其实北京的CBD已经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它在构思和建设之初就力求避免把北京的金融贸易区搞成郊区的形态,而有意加大了建筑和道路规划的密度,增加路网的密度而不是加宽道路的宽度,并强调了建筑类型的多样性以避免象欧美许多金融区那样只是办公大楼而致使到了夜晚或节假日就变成了"死城".在如今快要建成的北京CBD里,我们既可以看到未来感十足的摩天大厦,也可以看到舒适典雅的居民住宅,既可以见到以人为本的交通设计更可以在这里体验全天候消费的发达的商业环境.而路网的密集而非道路的宽大又为人们在这里闲逛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北京的中央商务区就因为人性化的建设尺度和多样化的建筑类型和用途而显现了和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截然不同的富有活力的都市生活景象: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也不论是平时还是节假日,这里都充满着都市的气息与活力,也不分时间地产生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北京中央商务区的成功重要的是因为它没有盲目的贪大求洋,更重要的是它的成功又为未来中国各地的新城区建设做出了可参考的范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