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很纳闷的实验

(804)

两个很纳闷的实验

今天是中招实验考试时间,八班一个学生得了个令人气愤的分数,零分。一分钟不到,就交卷离场,据说,除了写个姓名,实验台上的器材,他一件也没有动。没有动手的实验考试,很让人纳闷。

晚上,随便翻翻收藏的公众号,意外发现又一个很让我们纳闷的实验。它不是检验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操作实验,而是心理学家用来验证人们职业倦怠的思想实验。

很有意思,职业倦怠的英文单词为Burn Out,是燃料用尽而熄灭的意思。这是心理学上一个称为“蜡烛效应”的实验。取一高一矮两根蜡烛,同时点燃后,直立放在桌面上,再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盖住。问谁先熄灭?

心理学家给出的答案是:高的蜡烛先熄灭。因为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热气体上升,占据了杯子的上半部空间;而高蜡烛的火苗会先被二氧化碳笼罩,因此更快熄灭。

心理学家用蜡烛高度代表能力或资历;火苗是工作状态;空气是动力;二氧化碳则是压力。

通过这个实验,心理学家想说明,资历越深的人越容易职业倦怠,并进而分析减少职业倦怠的策略。

我不知道这个实验心理学家们到底做了没有,因为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和我们用物理化学知识推出的结果恰好相反。

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没错,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要下沉到底部,因此应该是短蜡烛先熄灭。

这个实验,我也没有实际做过,但这样的一道题,我总感觉似曾相识,认为这个推理更准确。

既然是一种比喻,实际上,如果心理学家用一支蜡烛来做这个实验,也能解释他想要的结论:一个人燃烧的越久了,也就是资历越深了,相对于蜡烛就是越短了,就越容易熄灭,也就是越容易职业倦怠。

如何减少职业倦怠呢?心理学家给“高蜡烛”们的建议是:

(1)调整燃烧速度。重新定义一下工作边界,不要追求完美主义。完美主义是最重要的压力源,完美主义最不完美的地方是,设置了很多自己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务,达不到就会自我怀疑。调整工作进度、降低完美主义,会很大程度缓解职业倦怠。

(2)减少二氧化碳,增加空气。心理学家认为对于“高蜡烛”们而言,三样东西是严重的“二氧化碳”。一是重复性的工作;二是缺乏人际沟通;三是失去控制力。

(3)换更大的杯子。如果目前的工作让你无法“吸氧”,那么就去创造更大的工作空间。

如果用一支蜡烛做实验,心理学家的建议应该也符合。

一个自暴自弃的学生,一种想象丰富的思想,总之,这两个实验都很令我纳闷。

就在我准备收稿的时候,娄亚丽老师给我发了条微信,她站在了心理学家那边。她的解释是:因为密闭空间内温度高,气体应该上升,而不能按常温来考虑。

我好像有点恍然大悟,但好像还是有点模糊,纳闷。

算了,明天去实验室验证一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