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美的废墟,多少人会投它一票?
吴哥窟的第一道风景是从莲花池开始的。天不亮,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就聚集在此等候日出。吴哥窟又称吴哥寺、小吴哥,最早供奉着毗湿奴,其原始名字Vrah Vishnulok就意为“毗湿奴的神殿”。12世纪初,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通过非正统方式获得王位,为彰显政治威望,遂命令祭司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国庙,最终举全国之力建成吴哥窟。后来,笃信佛教的新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又将吴哥窟改为大乘佛教寺庙,之后吴哥的大多数寺庙均由这位国王修建而成。千百年来,时间虽侵蚀着庙宇壮丽的外表,但这里依然保持着建筑原貌。
吴哥窟面积很大,回廊重重围拢,每层回廊均雕刻着与毗湿奴、仙女阿帕莎拉(apsara)、神猴哈奴曼有关的精美浮雕,或是吴哥王朝关于战争、农业、生活等的世俗画景。被回廊包围的祭坛中耸立着五座石塔,正中心的中央石塔象征印度教的宇宙中心须弥山;而石塔顶部同样是一圈小小的回廊,那里常常有年轻僧人的身影闪过,他们就像一道闪光,一眨眼便不知所踪。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央石塔的顶端有一个孔洞,是古代工匠通过精确计算打造的——每年春分时节,阳光会通过孔洞直达地下密室,照在苏利耶跋摩二世的棺木上,以此完成国王的升天梦。因此,吴哥窟不仅是一座寺庙,同时还是陵墓。
“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吴哥庙宇,重返人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坠入蛮荒。”1861年1月,法国探险学家亨利·穆奥(Henri Mouhot)为寻找热带动物,于丛林中无意发现了吴哥古迹,并著书《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激发了欧洲人对柬埔寨的强烈兴趣。
建立于9世纪的吴哥王朝曾是柬埔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其领土范围占据大半个东南亚,实力强盛,灿烂的吴哥文明影响了泰国、越南、缅甸、老挝等诸多国家。1431年的一天,暹罗军队血洗吴哥城,面对强大的入侵者,人们纷纷逃往金边,吴哥王朝就此落下帷幕,隐匿丛林数百年,柬埔寨人也慢慢淡忘了吴哥文明。
真正使吴哥重回大众视线的是取景于塔布隆寺的电影《古墓丽影》。据说这座寺庙由阇耶跋摩七世为他的母亲修建而成。隐匿在参天大树中的塔布隆寺被形如巨蟒的树根盘桓缠绕,粗壮的树干顺着寺庙拔地而起,营造出寺庙从树根里蹦出来的奇景。曾有专家试图对塔布隆寺进行修复,发现寺庙与树根早已融为一体,无论拆解哪一方,另一方必然遭受毁灭。未被修复的塔布隆寺只能保持原状,无论损坏或是坍塌,皆以最本真的建筑形态显露于世,而这也是大多吴哥古迹的命运——千百年来被裹挟在乱石和杂草中,透着深深的孤独感。
吴哥古迹最大的建筑特色,便是寺庙均用巨大的石块垒砌而成,未使用任何黏合剂。除此之外,石块上的浮雕工艺也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便以女王宫为最。女王宫音译为“班蒂斯蕾”,意为“女人的城堡”,因其小巧玲珑、精致剔透、富丽堂皇,被誉为“吴哥古迹明珠”和“吴哥艺术之钻”。
女王宫规模不大,主建筑由三层院落组成,红色砂岩建筑随着阳光照射会变幻出亮丽的红色光泽。寺庙建筑表面均被浮雕覆盖,翻涌的浪花、舞动的仙女、战斗的神兽……这些栩栩如生、立体生动的浮雕,刀工流畅细腻,造型繁复柔美,彰显出柬埔寨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吴哥古迹就像原始丛林里的漫天繁星,数不胜数。每座寺庙各具特色,共同孕育出灿烂的吴哥文明。但即使是在一众寺庙之中,圣剑寺依然展现出鲜明的特色。这是一座方正对称的寺庙,局部巨石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散落,长满厚厚的青苔和杂草。圣剑寺如同一个迷宫,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均是一个模样。寺的内部呈十字形,四面由拱顶长廊连接着东、南、西、北四扇大门。
从外观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的佛教寺庙,共有54座大小不一的石塔,每座石塔的四面均雕刻着微笑的佛像,分别代表“慈、悲、喜、舍”。据说,这些微笑的佛像均是建造巴戎寺的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那一双双凝视红尘的眼眸和微微上扬的嘴角,好像看透了人生的奥秘,流露出平静的喜乐。来到这里的人多被佛像的笑容触动,遂赋予它们一个生动的名称——“高棉的微笑”。
站在石塔下,久久望着肃穆的佛像,那一抹淡淡的笑容,有着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更能治愈心灵的慰藉力量。这一刻,在无数佛像的注视下,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天地之间,只有你与整个世界进行对话。当这些原本平淡无奇的石头以佛像的形态垒砌,它们便活了过来,仿佛全都会说话似的,不仅展示出建筑的精妙,也蕴含着艺术的生命力,以至于每个人面对斑驳的石头时,都能望见生命的本质以及内心深处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