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韦曲街道朱坡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少陵原畔,2010年,有2个村民小组,168户,759人,耕地587亩。村内有满、汉等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张、朱、王、庞、郭等姓氏,以张姓为主。村民以种植业、建筑业、劳务输出等为主要经济来源。
(朱博)
朱博是西汉哀帝的代丞相。《汉书》描述:“博本武吏,家贫,好客少年,捕搏敢行,为了廉俭,不好酒色游宴。自微贱至富贵,食重味,案上不过三杯。夜寝早起,妻希见其面。有一女,无男。然好乐士大夫,为郡九卿,宾客满门,欲仕宦举荐之,欲报仇者解剑要带之。”
村子是朱博故里,当地人把“博”字读成“坡”字,就成了朱坡村。其实故乡人把“博”字读成“坡”字,也自有其道理,因为从樊川到村子,要上一段漫长而崎岖的坡路。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为区别于杜甫,被称为“小杜”。杜牧年轻时,常邀诗友去朱坡游玩,对朱坡怀有浓厚的感情。由于受当朝宰相李德裕的排挤,由京官被贬至池州、睦州。在任期间,非常怀念朱坡,写下了《朱坡绝句三首》《忆朱坡四韵》多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杜牧晚年出俸钱,把朱坡别墅修葺一新。说自己老愿为“樊川翁”,并将诗文集题为《樊川文集》。经常带朋友去别墅,游樊川,并留下了非常优美的诗句:“邀侣以官解,泛然成独趣。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村村连潏水,晚步见垂钩。”
该村塬高水深,打井挖十八丈深才见水。汲水是“双下索”,一个人转辘轳,一个人拉井绳,才能把一桶水从井里绞上来,村民吃水异常艰难。生产队时,队里曾打一口井,安上自来水,但村民们仍然要挑着担子排队打水。“自来水”时不时就发生故障,村民只得挑上两只水桶,到村子下边的工厂里去担水吃。遇到下雨天,坡陡路滑,泥泞难行。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党支部和村委会筹集资金13万元,投工1000多个,铺设管网17260米,2006年春节前为182户村民把自来水通到家里。一位六旬老人激动地说:“咱人老几辈吃水都是‘双下索’,绞一桶水比上天还难哩,没想到人老了老了,吃上自来水!”
该村塬高坡陡,出村路和村内路都是土路,坑洼不平,下雨下雪一片泥泞。2007年7月27日,出村路向北穿越少陵原,与长安区新韦(曲)鸣(犊)路相连接;向南沿着少陵原畔伸向樊川,把新韦鸣路与西(安)汤(峪)公路连接为一体。是少陵原上最长的出村路,总长2.95公里、宽5米。村内路长3.15公里、宽3.5米,总投资230万元,投工3000多个。长安区人大代表、村委会主任张七军捐献30万元,他的两个弟弟张进军和张立军各捐献10万元。张七军还把自己的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免费提供给修路使用。11月10日,出村路和村内路同时竣工。为此,村民专门在村内的交通要道处为张七军立了一座功德碑。
(朱坡村四化书记 王欣)
现在,该村购置出租车、运输车、私家车、小面包车34辆,拖拉机、收割机、装载机、挖掘机10台,添置彩电、洗衣机等家电130台,冰箱、空调、太阳能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家家户户都盖起平板房和小楼房,结束拉架子车、住窑洞和厦子房,喝包谷糁,就浆水菜的历史。
朱坡村变了,如果朱博丞相还在世,诗人杜牧能复生,他们二人也一定会“当惊世界殊”。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