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原创)从《易经》《道德经》中究竟能读懂什么?

1

治理家庭远比治理公司困难。

老子说过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们普通人一般不会去“治大国”,但是我们会“治公司”、“治家庭”。

家庭就是最小的“国”,对于普通人来说,治理家庭并不比治理公司简单。

原因就是这两个的奖惩机制不一样,公司靠制度,家不能靠制度,而是靠爱,但是爱看不见摸不着,它只能靠外在的行动或者物质去间接体现,但是却能让对方时时感受到爱的存在。

由于爱无法直接以物质的形式体现,所以它没法被量化。工作可以量化,产品可以量化,而爱没法量化,没法量化也就没法考核,没法考核就没有所谓的公平,所以你用公平的方式去处理一个不接受公平的事物本身就是滑稽的。

另外家庭里面不存在公平这一说法,很多人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追求公平,这也是滑稽的,治理家庭最好的方式就是靠“爱”,而不是讲道理,所以凡是讲道理的家庭,这已经证明“出现问题”了。

这也是为什么刚恋爱的时候,两个人会如胶似漆,而后来慢慢会有争吵,因为后面双方往往会期望用一种公平的方式,或者期望用道理来让对方“屈服”,而不是“爱”。爱是奉献自己,而道理是说服别人,这两者区别甚大。

我解读易经太多了,所以有时候反而不愿意再去提及,因为我认为里面处处都是哲理。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是哲理,说一个各位可能不太能接受的(下一句各位可能不太能接受)。

2

有忠臣就有奸臣,有好就有坏,有理智就有愤怒,这个就是阴阳。换句话说:其实二者都是自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易经里面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两个相反内容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太极,可是我们只追求忠臣,光明,理智,注定是不可能的,也是走不远的,实际上也没有只有忠臣没有奸臣的朝代,就如同一个人不可能只有理智,没有愤怒,或者只有白天没有黑夜一样。

但是区别是不管是忠奸也好还是白天、黑夜也罢,这只是阴阳双方哪一个更多的问题而已,最好是一样多或者说是双方数量能够适合当下的形式,因为这样才会平衡,才能走得远。

再直白点说,我们心中所谓的坏人或者奸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如同黑夜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样,要学会接受他们,都说“上天有好生这德”,这个“生”不仅仅是好人的“生”,坏人也一样要“生”,如果能理解这个,生活中很多的事情相信你会能够坦然太多太多。

而且阴阳对立是必然存在的,绝不可能只有一方,如果在特殊条件下一方被彻底消灭,那另一方会再次自动分裂为两方,重新出现对立!

就如同一块长磁铁断了,那断了之后的一块磁铁会再次形成两极,这也是为什么屠龙少年屠龙后最终会变成恶龙的根本原因之一。

再深入一下,理解了这个,你就能理解阶级斗争中消灭了一方后,其实也不会太平,因为原本属于自己的这一方会内部分化,会再次形成两极,以填充消失后的空白。

能精通此理就能明白很多办公室政治斗争的精髓,如果你能有幸多读几本历史的话,那历代官场上的斗争也不过如此了,所以为什么给对方留一点余地,其实最后是给自己留的。

3

宇宙真理之一就是延时性,春种秋收,而不是春种春收。

坤卦的一个爻辞说的特别好“履霜坚冰至”,最初可能很多人并不明白,履霜就履霜,为什么要说坚冰至呢?

因为万事万物的运行都有规律!霜一来,你就要想到这时寒冷的开始,马上坚冰就要到来了,这个就是规律的使然,自己要做好准备。

所以为什么要学64卦,真正用好64卦根本不用占卜,你目前处于哪一卦或者哪一爻,那下一卦是什么呢?都有对应的人生指导,如果想跳过去,那都会有应的后果。如果没有读过易经的可能感觉云里雾里,所以这一句就算是送给有缘人,智者自知。

所以有时候也会感慨,上天在设计这套机制的时候特意设置了延迟机制,以方便人们做好准备,这也是上天有好生之德的体现。所以道德经里面说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事万物的“理”都是相通的,在自然中它的体现是“春种秋收”,在人事上就是“履霜坚冰至”。

特别说明,王阳明也说过“万物一理”,所以你看《易经》《道德经》甚至其它很多大家有时候都不能分家,可惜现实是面对同一种现象,有的人的见微知著,有的人是一叶障目。

3

人就是环境的产物,更具体一点其实就是运势的产物。

这句话通俗点比喻来说就是运好的时候,你的状态好,工作效率高,自然也能多赚钱,运不好的时候每天浑浑噩噩,不在状态,学习的时候是没有成绩,工作以后就是不能赚钱,也就是财运不好。

这个“运”你可以理解为八字中的那个运,也可以理解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具备时的那个运,也可以理解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里面的时机。

另外这里再纠正一个概念:

能够长时间努力或者能够长时间高效专注地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甚至是一种比智商高还要有用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不是谁都有的,另外纵使是同一个人可能这几年有,过几年以后未必还会拥有!

可惜很多人意识不到,再加一点:能够努力是能高效学进去,而不是看起来努力,这两点有着本质的区别。

老子特别推崇“道”,他给道下过一个定义“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老子把道定为“天下之母”,所以是“道定乾坤”,所以老子里面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我们普通人要做的就是“守之”,守住这个道,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具备之时才“有为”。

4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之所以说这个是想借此回答我一个读者的提问。曾经有一个在我后台留言,他说学了易经后能让我心胸变豁达吗?

各位可以尝试着去理解一下这句话,它出自道德经,原句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有时候我们看火焰,燃烧的越旺,也就离熄灭不远了,狂风最长能刮一个冬天不得了了,特别大的暴雨又能连续下多久?

懂得了这个自然规律,我们不必羡慕那些整日炫富,那些整日吃喝玩乐的人,因为事物达到一个极端必然会走向相反的一面。

一句话总结就是:你且看他。

5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这一句也是我今天最想表达的,至今我都奉为圭臬)

在今天倡导人定胜天,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价值观下,我说一句外人可能会误认为“消极”的话:人生很多时候是“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延伸一下就是“当富贵则富贵,当困苦则困苦”。

读《道德经》的时候里面也有一句与此类似的话: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及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再延伸一下就是所有人在一生当中必需要学会的一件事就是要尝试去接受甚至享受生命带给你的痛苦!

生老病死本质上都是平等的,没有喜好,但是人有喜好,所以就有了所谓的福与祸。

所以老子《道德经》说过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与草本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人有生命,草木亦有生命,在上天眼里都是一样的。

当然,如果有上天的话,不论生或者死都是上天的恩赐,荣华富贵是恩,困苦折磨也是恩,都是平等的,而且很多时候是往往经历了困苦折磨才会有荣华富贵。

所以老子又说“福兮祸所伏 ,祸兮福所依”,就如同我们今天说危机,危机,它一定是包含了危险与机遇两个方面的。

另外,每一个人虽有喜好,但是生活或者天道不会因为人的喜好而改变,哪怕是一丁点的改变。

但是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是喜欢富贵,而厌恶苦难,就如同我们看小孩子吃药喜欢吃甜的,讨厌吃苦的一样,可是如果从更高纬度上来说,对于困苦与富贵的态度,我们不就如同那个爱吃甜药的小孩子吗?

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几乎所有的本事、能力都是在困苦或者压力下增长是最快的,为什么?

因为永远记住:当你能感觉到累的时候,代表你在走上坡路!

任何一个人绝不可能只要富贵,不要困苦,这就是规律,而人永远无法改变规律,既然无法改变,那就去接受它。

王阳明的传习录里面也有一句类似的表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另外王阳明就是被《明朝那此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先生高度夸赞的王守仁,他的思想称呼一句“明朝第一”,我认为完全不过分!

用王阳明的话说是“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如果这句话用一个卦来表示的话那就是易经里面的“坤卦”,坤为至顺,顺天,顺万物,顺自然,顺规律,所以易经里面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也曾说过一句话,也是与此类似,在《论语中》叫“君子不忧不惧”,它是“当生则生,当死则死”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达。

古人境界到了,虽然表达的词句不一样,但是意思却是相同的。

有一本书叫《遥远的救世主》,里面借丁元英之口说过这么一句话:

何谓自由?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丫头,不简单哪。”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不仅仅是理解生死,如果你单纯地用来理解生死那就太狭隘了,面对有些人爱而不得,有些事尽全力终有憾,都是一样的,因为本该如此,强行改变未必有好的结局。

王守仁说是“当生则生,当死则死”,老子则称为“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超越规律的事情,逾越“道”的事情不做,因为本该就是如此。所以老子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遥远的救世主》里面有一句话总结也相当精辟:“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按规律做事就是神。”

所以你看这里面完全没有努力的概念,但是又完全不着消极的痕迹,因为它为你努力的方向设置了一个线,这个线就是“规律”。

以上,望诸君共勉。

最后补充一个:

说到道德经,很多人问“道教”是不是迷信?

其实不管是道教也好,佛教也好,都很好。但是,记住是但是!它不是很多人说的信了宗教就会有依靠,而是它会告诉你怎么样去构建自己的心灵,怎么样构建起自己的依靠!说信了这个宗教就有依靠这个是“迷信”,通过宗教构建起自己的依靠,我称之为“顿悟”,注意这两者的区别。

北冥木木,专注易经原理解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