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为什么比80后更焦虑?

那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咪蒙高速发展是在这几年,80后开始退居幕后,90后成为互联网主力的时代呢?我们不妨来看看80后与90后的明显差别。

十年前是什么样?

十年前,当时北京的房价在1-2万元,很多人表示没钱买,很多人也买了。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要结婚,两家凑钱也就买了。

记得2005年,人们会为了一个ThinkPad而攒钱,而2009年,也会为了一个iPhone 3GS而花上一大笔钱。当时大家看到拿全幅相机的人,会感觉是土豪,很有钱,用大三元镜头的人,也是被人仰视的。

当年,人们已经厌倦了奥拓,天语SX4,或者宝来,或者别克凯越,这样的车型就已经很时尚了。

那个时候,还流行博客,微博还要再过一两年,人们还不会经常出国,自然也不会晒热带海岛,日本庭院,或者爱琴海白房子什么的。

那个时候的80后,化妆品要求还不那么高,看了一个分析报告,新富女性中,前七位的品牌是玉兰油,资生堂,欧莱雅,雅芳,兰蔻,欧珀莱,旁氏……

所以,我们大概可以总结那时候80后的消费状态:在北京打拼不久,不着急买房,但结婚一定要买;基本不会自费出国旅游,化妆品支出不多,高端数码产品购买少,车十万左右就还可以。

这样的80后,是不用过于焦虑,量入为出,赚多少花多少的一代。记得2011年的双11,自己买了点曼秀雷敦洗面奶,买了个电热水壶,居然也过了个不错的节日。

十年后是什么样?

十年后,我就不需要多说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变化很大。

北上广房子限购,有资质后,可能80平米最低也要320万,这样首付得过百万,然而房租也涨了。

女生们深信,从多少岁开始用神仙水,年龄就停留在多少岁,当然还有用其它各种知名护肤品、药妆的。

很多人爱旅游,甚至深爱一个地方,要么总去泰国潜水,要么总去日本庭院,要么总去其它地方。

手机更新的频率不低,各种消费贷很多,白条花呗都很方便,想换就换。

很多年轻人不买汽车,下班就叫个快车就好,一天来回70元的话,一个月也才1000多。

可见,并不是90后更焦虑了,而是社会给90后比对的标杆太高了,要在北上广有住房,要旅游,要护肤,要体验新潮数码,欲望太多,收入有限,很难不让人焦虑。

而90后之所以这样,其实还源于其内心,对于一些方面执着的追求。

首先,对都市节奏的追求。

如前所说,两个年轻人,5年后买房,可能首付要160万,两个人就算攒60万,父母拿100万,也不是小数目。而这还是建立在,两个人一起生活,一起租房,节约开支的前提下。所以,才有了是否要在北上广长期生活的话题。

但是,如果回到老家,意味着这里已经习惯的节奏,都将改变。年轻人喜欢由紧到松,打拼出一片天地的感觉,因此更愿意留在北上广。回到家乡,真的能安心吗,很多人不知道。

其次,对精致生活的追求。

自媒体介绍了很多精致的生活,让很多年轻人明白,要生活,就要力求精致。比如猫粮,比如指甲油,比如健身私教,比如冬天的大衣,皮靴,都要精致,而这,都是钱。

如果想获得更多钱,只能努力工作,但努力工作,就会过于劳累,让精致生活变得没有意义。因而,只能做一些取舍,比如花钱的时候,尽量选择海淘名牌,或者代购。但其实,这样花费也不少,只是获得心理安慰罢了,并不能缓解焦虑,除非放弃追求精致。

第三,对实现自我的追求。

与80后不同, 90后更加独立,愿意用自己挣的钱,来自己消费。所以,他们尽量的减少了养孩子,养父母,养伴侣的部分,只用来养自己就好。

如果自己有什么想做的,自己先努力去实现,别的事情可以让一让。90后懂得取舍,舍弃别人的,先丰富自己的。但丰富了自己之后,可能未必也能加强了与别人的关系,这样自然会增加孤独感,也会增加焦虑感。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为,对都市节奏的追求,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对实现自我的追求,加深了90后的焦虑。这些追求没有错,甚至很积极,但其实现起来的难度都不小。

可以看出,有些自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核心,则是在90后意识的本身。

另外,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是,比如从90后喜欢用捂脸哭的表情,可以知道,其实他们比80后更懂得自嘲,示弱,因此很多焦虑的文章也很受欢迎,被广泛转发。而80后、70后等,自嘲的能力差很多,更喜欢强装笑脸。

所以,就算90后沉迷于焦虑,表达焦虑,人家每天估计过得也很开心,大家就不用为他们担心了,这更多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80后喜欢人前土豪,人后吃土,90后则喜欢人前说自己吃土,人后享受土豪生活,各自的追求不一样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