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唯一没有当过官的诗人,睡到自然醒,被李白景仰

唐宋是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也是古代文学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的文人皆以“入仕”为上,借助科举考试,获得一官半职,参加科举考试地大多文人都是满腹经纶,而唐朝时期,尤为显著。

细数唐朝著名的诗人,他们几乎都做过官,大到宰相李峤、张九龄、元稹,节度使高适、李绅,太乐丞王维等都是在朝中担任要职,也有一些小县尉,像王昌龄、骆宾王、王之涣,他们都是在小地方兢兢业业,而唐朝著名诗人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山水田园诗人,一生没有当过官,他就是我们熟知的孟浩然。

有济世之志,无入仕之运

孟浩然,湖北襄阳人,是山水田园诗派第一人,因一生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孟浩然生活在盛唐,幼时便立下志向要考取功名,但仕途的困顿和痛苦,让他终身求仕不得,他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时任朝中宰相,而孟浩然题目中的“张丞相”正是张九龄,作者写此诗时已经45岁,孟浩然仍然希望能够通过诗作被朝廷重视,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诗中“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仅用十个字就写出了洞庭湖的浩瀚辽阔,被后人评价为“历代描写洞庭湖最出色的名句之一”,但这仅仅是从字面上来理解,而孟浩然实际的想法,却体现在“欲济无舟楫”两句中,作者看似写洞庭美景,实则是写给张九龄,表达内心想要“渡河”的愿景,更是希望张九龄能够“开船”来接自己,让自己能够入朝做官。而实际上呢,作者的心愿并未满足,一句“徒有羡鱼情”便揭示出诗人内心的落寞、痛苦与失望。

如果说这首诗是作者急于得到重用的抒情之作,那么《岁暮归南山》一诗却是给孟浩然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孟浩然却亲自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面见皇上,吓得钻进床底下

孟浩然虽然没有谋得一官半职,但朋友圈却有很多厉害的朋友,比如王维,王维是唐玄宗时期掌管音乐的主管,与孟浩然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有“王孟”诗派之称。有一次,王维在宫里值班,就把孟浩然也带进了宫里,想让好朋友看看自己平时工作的地方。

本来是平平淡淡的一天,可玄宗恰好路过此地,便想着进去视察工作,孟浩然一听皇帝来了,吓得便钻进了床底下,但孟浩然身材十分高挑,在床底下呆的很不舒服,便被唐玄宗发现了。王维赶紧解释,说这位是孟浩然。

唐玄宗对孟浩然的诗作早有耳闻,十分佩服孟浩然将山水诗写得如此惬意,听见孟浩然也在宫里,就很高兴的说:“朕要见见他”。于是,孟浩然从床底下爬出来,正式参见唐玄宗。

绝好机会,来吧,展示!唐玄宗第一句话便问孟浩然:“最近有什么新作吗?”孟浩然想了一下,嗯,前几天写了首《岁暮归南山》,诗中写道: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诗主要说的是孟浩然的生活状态,就像一篇日记一样真实记录了暮年时期的淡然,但“不才明主弃”一句看似是在书写自己的能力不足,实际上却抒发了一种怨悱之情。唐玄宗一生政绩斐然,开创了开元盛世,善于重用贤才,而孟浩然却怨怼玄宗不识智者,玄宗一听便把刚才愉悦的脸色拉下来,变得非常不高兴,转身便走了。

孟浩然看见此状,也暗自明白,这次是真的得罪了皇帝,自此,不再渴望入仕,便以隐士终身,隐居鹿门山。

人生何处是归途,赏花饮酒睡到自然醒

孟浩然一生没有当官,但心态却一直很好,李白非常佩服孟浩然,并写下一首诗送给他,夸他生活的逍遥自在,让人高山仰止,这首《赠孟浩然》中写道: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在李白看来,孟浩然想通了仕途的困境之后,摒弃了对官场生活的渴望,而开始重视将自己看成生活的主体,纵情于四季轮回之中。“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一句点名了对孟浩然隐居生活惬意的向往,在他看来赏花饮酒比侍奉皇帝更自在。

而孟浩然也是一个奇人,把日子过成了诗,用心去感受自然的变迁轮回,如我们熟知的《春晓》,孟浩然写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若说“春乏秋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压力社会不断地鞭策自己不能睡,而孟浩然却偏不,他都春困到醒不来了,他醒的时候都是小鸟叫醒的,醒来懵懂之时,才想起来昨天晚上下雨了,但他并未赶紧起身忙碌,而是念及了“昨天晚上的花落了多少呢”?

一如李清照十七岁时写的那首《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十七岁少女内心窗明几净,而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还能保持如此烂漫天真的情怀,实属难得!

作者:蔡小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