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9国语言的诡辩怪才辜鸿铭喜欢“国粹”,推崇小脚辫子娶姨太

说起辜鸿铭先生,不禁惊叹于他的语言天赋,更惊呀于他对辫子的执着。最初认识他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当时就是这么一个非常机智幽默的怪老先生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

辜鸿铭先生,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出生于公元1857年7月18日也就是清咸丰七年间。他出生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父亲辜紫云是英商布朗的橡胶园的总管家,精通英语、马来西亚语和闽南语;母亲是西洋人精通葡萄牙语和英语。这拥有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家庭背景给少年辜鸿铭以后的学习生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辜鸿铭早年时四处漂泊学习新知识,但也常思故国。他十岁时跟随义父布朗先生去英国,布朗先生十分看重他的天赋,为他做好规划,让他得以潜心学习。最终辜鸿铭以优异的成绩被爱丁堡大学文学院录取。在这里,他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卡莱尔。初次拜见卡莱尔时,辜鸿铭是十分激动的。在经历一番交谈后,卡莱尔也十分认可这个留着辫子的年轻人。

他对辜鸿铭说:“年轻人,我希望你不要被眼前的世俗所迷惑,更不要被着嘈杂的混乱所左右,你要在这样的时刻更加用心去体会、去感受那出瘀泥而不染的洁净与美好。美好的东西总会凸显出肮脏的本质,没有鲜明的对比,就没有天堂地狱之分。”这番话不仅对少年时期的辜鸿铭产生了巨大影响。更是影响了他的一生。

在混乱的清王朝覆灭时期,无论他人怎样,他依旧保持着本心。在他多年的求学之涯中无不思念着故国。在他跟随布朗先生出发前,父亲让他跪在祖宗牌位前,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这句话让辜鸿铭牢记于心。在他以后的求学路上,这句话所代表的意义越来越深,也让他越来越思念自己的祖国。在国家几经变迁之中,辜鸿铭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爱,不仅在外帽衣着上,更在思想观念上。

辜鸿铭虽是留洋多年的博士但他在婚姻上更像古时的风流才子。他对于妻子的要求是“大家闺秀,贤良淑德,要三从四德,能容忍丈夫纳妾,还要能帮忙打点聘金嫁妆。要有小脚细腰,柔情似水。”这么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还真让他找到了,那就是淑姑。

辜鸿铭还有一个让人吃惊的喜好。他曾说,他对中国传统女人最感兴趣的,就是她的那双小脚,简直美不胜收。想他一个留洋多年的绅士竟会喜欢中国女人的裹得略微残疾的小脚。真是让人吃惊!他娶妻之后又想到了娶妾。风流成性的他逛青楼时偶遇了日本女子吉田蓉子,在淑姑的张罗下做了她的小妾。吉田蓉子活泼可爱,但有一双大脚;而淑姑则有一双小脚。两人的陪伴让辜鸿铭日子过的十分舒坦。

辜鸿铭的诡辩技术也是十分了得的,往往说得他人哑口无言。有人质疑他的纳妾的说法,他面不改色的说:“男人如茶壶,女人如茶碗。从古至今都是一个茶壶配四个茶碗,谁曾见过一个茶碗配四个茶壶。”这“茶壶茶碗”的怪论说得人哑口无言!

有洋人就中国女人缠足的事情与辜鸿铭争辩。洋人说,中国女人足有违人体的生理。辜鸿铭不以为然,说:“我国妇女缠足恰如你们国家的芭蕾舞,是美好艺术的表现。芭蕾舞跳起来优雅迷人;而缠足后的小脚走起路来婀娜多姿,不过你们的芭蕾舞摆在台面上,而中国女人的小脚是隐秘而珍贵的。”洋人语塞。他又说:“从前你们西方女人好缠腰,好好的腰为了穿好看的裙子非要缠成花瓶状,那么腰处的内脏恐怕会吃不消吧!这难道不是影响生理吗?”这就是辜鸿铭的诡辩之术!

辜鸿铭与胡适可以算是最大的冤家了。他俩在新文化运动中多次争论。比如在文学革命中,胡适倡导白话文而辜鸿铭则推崇文言文,他俩因此时不时会争论一番。一次,辜鸿铭讽刺胡适说:“你推崇白话文,那你不应该叫胡适之,你应该叫‘到哪儿去’。是不是?”辜鸿铭的诡辩技术就是如此厉害!辜鸿铭能从中国的女子缠足联想到西方曾经出现的缠腰,既表现了他的机智精明也证明了一件事:他知识渊博,而且能够运用自如,这是时人所不能比的。往往得到很多知识容易,但将他们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往往是最难的。而辜鸿铭则能做到,且将他们用到日常争论中,可见他的机智。

辜鸿铭辫子可以说是当时关于他的一个亮点。胡适在《每周评论》中说:“辜鸿铭当初是最先剪辫子的人,当他壮年时,衙门里拜万寿,他坐着不动。后来人家谈革命了,他才把辫子留起来。辛亥革命时,他的辫子还没有养全。他带着假发接的辫子坐着马车乱跑,很出风头。这种心里很可研究。当初他是“立异以为高”,如今竟是‘久假而不归’了。”这番话说的有些带有偏见,其实关于他辫子还有另一番故事。

当初他跟布朗先生前往英国学习时他父亲告诫他说,万不可把他的辫子剪掉。在英国时,他的同学时常嘲笑他的辫子,他因为父亲的告诫而不敢剪掉。有一次,他去看望一个女朋友,女朋友摸着辜鸿铭的辫子,夸它又黑又亮。辜鸿铭说,如果她肯赏收就把辫子送给她。最终,辜鸿铭毫不犹豫的剪了辫子送给女朋友。

这是他最开始时剪辫子的故事。之后辜鸿铭就再没剪过辫子。后来他的辫子发黄,他就把辫子中编入一条红绳,闪闪发光。于是,在当时人人剪辫的风气盛行时,留着清朝编子、穿着一身长衫的他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象。

辜鸿铭精通九国语言,获赠十三个博士学位。他学遍西洋,名满欧洲。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能不看辜鸿铭。”可见他的名气之大!他能用英文讲儒学,也能将《论语》翻译成德文。同时,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爱风流,他也有独特的嗜好。他有时是一个随口讽刺人的幽默老人;有时是一个能与人侃侃而谈的资深学者;有时又是一个担忧国家危亡的忠君之士。多种形象融汇于一身,让我十分敬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