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行气散结、活血止痛法治肺癌早期疼痛
肺癌早期,通常可有不定时的、较轻微的闷痛或钝痛,但部位固定,以后逐渐增剧。肺实质及脏层胸膜没有疼痛感觉,因此发生疼痛常提示肿瘤外侵累及了胸壁或纵膈、脊柱等部位,当肋骨、胸椎受侵犯时可出现持续性胸痛,压痛明显,并随呼吸、咳嗽、变换体位而加重,压迫肋间神经则胸痛部位在该神经行走区域。当出现纵膈淋巴结转移时可出现胸骨后深部疼痛,肿瘤靠近膈肌时可出现心窝部疼痛。当有肩、胸背部持续性疼痛或腋下放射性疼痛时,常提示肺上沟瘤。
《医学正脉全书-医学发明· 本草十剂》中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癌毒痰浊瘀血胶结阻肺,肺气不利,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肺癌患者每发胸痛之症。
治疗当从行气散结,疏理气机。活血止痛之法。药用旋复花、制香附、青皮、郁金、玄胡行气,疏理气机;失笑散、桃仁、当归、丹参、地鳖虫、炮山甲、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止痛;疼痛严重者,加制南星、大蜈蚣、炙全蝎、蜂房、山慈姑、鳖甲化痰软坚散结止痛:发热、咯痰黄脓者,加蛇舌草、大贝母、炒黄芩清热化痰;口干痰少,舌红少苔者,加北沙参、玄参、天门冬、天花粉养阴生津润肺。
病案1,郑某某,男,70岁,2002年4月12日初诊。
2002年3月因右胸持续疼痛,逐渐加重,CT检查确诊为“ 右上肺鳞癌( 9cm × 5cm ) ”,3月14日手术切除,术后仍觉右胸疼痛,咳时加重,昼轻夜重,咳嗽不多,咯痰粘自夹黄起沫状,口干欲饮,夜尿多,食纳可,盗汗,黎明发作,大便日行,舌苔黄腻,舌质暗,中剥脱,脉小滑数。既往有肺结核史。证属热毒痰瘀阻肺,气阴不足,气滞血瘀。治拟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化痰散结,行气活血止痛。
处方:炙鳖甲15g( 先煎),天麦冬各10g,白薇15g,太子参12g,仙鹤草12g,泽漆15g,猫爪草20g,山慈姑20g,生苡仁15g,蛇舌草20g,漏芦12g,失笑散10g( 包煎),片姜黄10g,士鳖虫5g,海蛤粉15g( 包煎) 。
二诊:2002年6月21日。药服2月余,右侧胸痛减轻不著,咳嗽不多,口干不显,寐食尚可,右腋下手术胁肋部位肿胀隆起,但质地不硬,舌苔黄,舌质暗红,脉细滑。原方加天花粉10g、罂粟壳6g、炒玄胡10g、露蜂房10g、制南星12g、炙僵蚕10g、白毛夏枯草10g。
三珍:2002年7月23目。药服一月,胸痛减轻,近五天咳嗽,痰色黄或白,央灰,下午4、5点时发热,右侧胸肋,手术切口尚属正常,但右手臂肿胀,舌苔中后部黄腻,舌质暗红,脉细滑。4月12日方加炙桑皮12g、炒黄芩10g、地骨皮15g、露蜂房10g、罂粟壳10g、鱼腥草15g。
四诊:2002年9月27日。药服2月,右胸疼痛减轻,右手肿胀,难以屈伸,右手腕关节疼痛,咯痰较多,食纳尚可,舌苔黄薄腻,舌质暗红,脉小弦滑。4月12同方加南北沙参各12g、路路通10g、天仙藤15g、川楝子10g、炒幺胡10g、罂粟壳6g,露蜂房10g。继续巩固治疗。
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有胸痛,而咳嗽、咯痰症状不显,口干,盗汗,舌苔剥脱,说明阴伤较著,因此治疗以炙鳖甲、天麦冬、天花粉、太子参养阴益气,以失笑散、片姜黄、地鳖虫行气活血止痛,辅以其他化痰散结、清热解毒之药,二诊时仍苦胸痛,改加罂粟壳、炒玄胡,加强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罂粟壳含吗啡、可待因等多种生物碱,镇痛作用明显。玄胡亦有镇痛及肌松作用,故药后胸痛即告减轻。周师指出,肺癌病人应重视对其疼痛的对症治疗,一方面可解除患者疼痛之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种消癌药的使用。否则患者疼痛难忍,情绪烦躁,不能配合服药,影响治疗用药。
病案2,沈某某,男,67岁,盐城射阳人,2002年11月18日初诊。
2002年3月份开始疲劳乏力,胸闷咳嗽,先后多次反复检查疑为左七肺肺结核,用抗痨药治疗,十月初开始胸痛咳嗽,咳痰较多,气喘,再次住院,胸片显示右肺上叶片状影,高烧,经抗感染控制,痰检见可疑低分化腺癌细胞.PPD检查阴性,现住省人民医院,建议化疗,自觉精神倦怠,咳嗽腰痛,左胸胁有隐痛感,咳痰量多不黏,痰中未见夹血,口干不重,无盗汗,饮食乏味,大小便正常,舌苔中后部腻罩黄,舌质暗紫,脉细滑。证属肺虚气阴两伤,热毒痰瘀瓦结。
处方:南北沙参备12g.天麦冬各10g,太子参12g,羊乳15g,猫爪草20g.泽漆15g,山慈姑15g,炙僵蚕10g,露蜂房10g,红豆杉20g,蛇舌草20g,桃杏仁各10g,生薏仁15g,仙鹤草15g,漏芦12g,法半夏10g,川百合12g,炒六曲10g,海浮石10g,炒苏子10g。
二诊:2002年11月22日。服上方4剂,咳嗽减轻,痰不多,但左侧腰 腿痛明显,左胸胁部隐痛,住省人民医院确诊为“ 右肺上叶低分化腺癌”,不愿接受化疗而出院。痰白呈泡沫状,口苦,不欲饮食,寐差,二便正常。舌苔腻质暗紫,脉小弦滑。治守原意,加强行气散结,活血通络以止痛。
处方:南北沙参各12g,天麦冬各10g,太子参12g,仙鹤草20g,鬼馒头15g,生苡仁20g,山慈姑15g,泽漆15g,猫爪草20g,炙僵蚕10g,露蜂房l og,炙蜈蚣3条,失笑散20g( 包煎) ,九香虫5g,制南星15g,漏芦15g,红豆杉25g,蛇舌草20g,法半夏10g,海浮石10g,炒六曲10g,生芪12g,威灵仙12g,片姜黄10 g,合欢皮15g。
三诊:2002年12月6日。服上方14剂,左胸部疼痛及腰腿痛均能减轻,但难绝对稳定,咳嗽好转,咯痰粘白夹暗红色,二便正常.纳差。
处方:11月22日方加茜草根15g、砂仁3g( 后下) 、陈皮6g;改生芪15g。
另:川贝粉、三七粉各50g,和匀,每次3g,每日2次。
按:不通则痛,痛则不通。故治疗疼痛以“ 通” 为大法。二诊时患者胸痛及腰腿痛明显,说明气滞血瘀明显,故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消癌基础上,加失笑散、片姜黄、威灵仙活血通络,行气止痛,其中的威灵仙辛散而通,性急善走,通行十二经脉;片姜黄辛苦温,善行气止痛,治疗四肢风寒湿痹疼痛;九香虫咸温,理气止痛,温中壮阳,善治胸脘胁痛;失笑散擅治血瘀疼痛。诸药合用,止痛力强,故而三诊诸痛即减,因咯痰夹有暗红色,为防止温通行气活血药致出血之弊,故加三七粉、茜草根止血之品。周师用药之缜密、平稳,此案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