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

这两天读完了《京华烟云》,故事始于1901年义和团运动,讫于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前后跨越三十多年。曾、姚、牛三大家族在这三十年里由兴盛到衰败,像极了《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的命运。

很喜欢读这类时间跨度这么大的小说,像《长恨歌》、《一个女人的史诗》、《兄弟》等,一个人或是一个家族、一个社会的变化在几百页的小说中就能一览无遗,随着书页的翻动,书中人物也随之成长变化,通过数小时的阅读就能纵观一个人的一生,这种感觉很奇妙,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对时间飞逝的感慨和人生命运起伏的叹息。

上卷“道家女儿”中,姚思安一家的生活可谓是安逸、富足,一家老小在自家大园子里享尽了荣华富贵,他们的生活就是当时上流社会生活的缩影。瞧他们的客厅:“三尺高的宫灯由顶棚上垂下来,光亮照在深蓝色云龙花样的地毯上,照在鲜绿的窗帘上,靠西头儿有一把巨大的黑香柏木长椅子,上面铺着蓝缎子的硬垫子,前面摆着一张黑香柏木茶几……”中秋节时,他们还在姚府大开蟹宴,姚木兰出嫁时更是风光,足足有七十二抬嫁妆,作者对其出嫁场面的描写也足足有两页之多,一切都显得如此顺利、安逸。

但是到了中卷“庭园悲剧”和下卷“秋季歌声”中,不论是姚家还是牛家、曾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姚家的万贯家财到后来缩水到一万元,上卷中活灵活现、风光无限的人物也相继离去。情深不寿的红玉,想要逆袭成女主人的丫鬟银牌,被离婚的素云,战乱中自缢的曼娘,驾鹤西游的姚思安,富家浪子体仁,学生运动中牺牲的木兰女儿……个体的命运也因社会的变革而转变,战时社会,身不由己。

在阅读日军侵略部分时,头脑中总会想起电影《1942》中的场景,日军的飞机在空中肆意轰炸,底下的人民哀鸿遍野,身首异处,战时的人们民不聊生,却也无处可逃。字里行间,触目惊心。

主人公木兰也因此觉得自己是伟大的一般老百姓中的一分子了。早期她或许受到父亲的影响,不向往富贵喧闹的生活,反倒是对田园山水有更多钟情,但这种向往是飘渺的单薄的,并不是一种由里及外地生活需要,直至在战乱中辗转,见到了真实的人生,才得以体认。就像书中说的:“过去她那么常常盼望做个普通的老百姓,现在她的愿望满足了。征服自我,她父亲是全凭静坐沉思而获得,她现在也获得了,而是由于和广大的群众,男男女女、儿童的接触。”

全本书读下来,主人公姚木兰的性格及其鲜明,但是也多少带着点玛丽苏的味儿。木兰深受着他父亲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其性格最大的亮点是随遇而安,因而她的沉静与淡然非同于一般女子,于自身的遭遇颇有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洒脱。木兰一直记着父亲说的话:“正在自持,则外邪不能侵。”这个道理也成了她人生的指南,她从中获得了人生的乐观与勇气。

出生于大家族中的木兰形象美丽,心底善良,聪慧过人。她既精通金石、甲骨文,对中国诗词绘画有极高的天赋,又手工女红、烹饪厨艺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木兰是新派与旧派冲击的产物,在表面上她上的是女式新学堂,接受西方的思想,但是骨子里仍是封建礼教下的女性,她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曾荪亚,没有勇于去追求自己所爱的孙立夫,并且还存在让丈夫纳妾的心。木兰近乎完美,在塑造上她是得了林语堂厚爱的,林语堂曾经自己感叹:“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喜欢《京华烟云》,因为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它也是一部社会小说,书中人物众多,性格各异,反映了当时北京人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等;它又是一部人情小说,描绘了很多男女的婚恋故事;它还是一部风俗小说,介绍了诸如婚丧礼宴,古玩字画,赋诗作对,求道成仙之类的中华民俗文化。它集中了林语堂小说艺术的精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