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佛教起源于印度,南亚次大陆凿石开窟约开始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7~8世纪逐渐衰微。在释迦摩尼圆寂几百年后,犍陀罗(现今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受到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开始雕刻佛像,佛教以及佛像雕刻艺术沿着丝绸之路翻越喀喇昆仑帕米尔来到西域(现新疆区域),通过河西走廊传播到中土大地,在这个时间与空间的过程中,佛教融合了各种文明,与华夏文明相互碰撞,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也留下了灿烂的佛教石窟艺术瑰宝。在汉唐时期,广袤的西域分布着众多的小国,信奉佛教。而其中最大最重要的有两个佛国圣地,一是龟兹(现今新疆库车),还有一个就是高昌(现今新疆吐鲁番)。在他们四周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4世纪。龟兹拜城的克孜尔石窟,由于历史上数次的宗教战争以及20世纪初被西方探险强盗的残酷破坏,已经残破不堪。作为佛教传入我国的第一站,它的最大限度的呈现了印度佛教以及当时西域各国的原来模样,包括内部的人物造像,佛教故事,创作手法等,可以看到很多欧罗巴人种出现,在中亚和东方的佛教石窟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是一座文化连接桥梁。在龟兹附近大概有克孜尔石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库木吐拉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克孜尔石窟对外开放,后三个只对研究人员开放。中国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就出生在龟兹,后来他沿着河西走廊向东传法,他在凉州与汉文化相遇,他在长安译经场使佛教让汉文化接受,从而为佛教的传播开创了条件,虽然鸠摩罗什翻译的是佛经,但是他的行为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到今天,“烦恼,苦海,未来,心田,爱河”这些最初由他创造出来的汉语词汇,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历经磨难的他为我国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
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鸠摩罗什像
克孜尔石窟壁画
克孜尔石窟壁画风神
在吐鲁番有两个较大的石窟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和吐峪沟石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不仅仅有龟兹时期石窟的风格,而且在高昌国时期就逐渐的汉化(高昌国的国王是汉人),又在唐代统治时期大量开凿,所以融合了很多东西方的特点。可惜和克孜尔千佛洞遭遇来了同样的厄运,惨遭破坏(也是西方那群探险强盗)。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1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2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3
说到河西石窟,那不的不说武威的天梯山石窟,被宿白大师称为“凉州模式”的开创之窟,也是昙曜高僧的开山之作。当时的北凉王朝国君崇尚佛法,命昙曜等僧人修建佛教石窟,天梯山石窟遂开始开凿,这时候的昙曜并不知道,他灿烂辉煌的一生就此展开。天梯山石窟不仅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更加的接近了汉文化。而且为后来的其他石窟的发展壮大,培养了众多的石窟开凿的人才。
天梯山石窟
公元400多年,北魏灭北凉,从凉州迁三万多户到平城(现今山西大同),其中有僧侣三千多人。这三千多僧人实际上就是“凉州模式”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北魏的佛教风气日渐兴盛。北魏灭北凉之后,曾经盛极一时的凉州佛教文化受到了重创,凉州僧人纷纷逃亡,除了一部分去平城外,还有另一部分向西逃往敦煌等地,由此也促进敦煌佛教的兴盛,使敦煌成为继凉州之后河西的佛教中心。
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壁画
敦煌,河西走廊西边的重镇,这块熠熠生辉的宝地,想必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辉煌壮丽的莫高窟榆林窟,千年奇观的鸣沙山月牙泉,大漠孤烟的玉门关,戈壁落日的雅丹。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出了敦煌玉门关,便分成了北,中,南三道,不管是哪条道路,都是充满了凶险,它是西去的分叉点,也是东来的交汇地。所以人们在出玉门之前都会在敦煌停留准备,拜佛祈求平安,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成就了敦煌这片佛国净土。
汉武帝时期,匈奴在西域作乱,大将军霍去病两次前去平定匈奴,经过敦煌时,发现此处有绿洲,是理想的防御基地,敦煌后来从汉帝国设立的河西两郡中独立出来,成了著名的河西四郡之一(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公元300多年,有一个叫乐僔的和尚经过当泉河谷时突然发现鸣沙山千佛显现,他决定不再继续赶路,留下来开窟造像,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决定造就了享誉世界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没有之一)。《本段选自百度》敦煌莫高窟的成就太多,可看点太多,想说的太多,这么多的好东西选点出来说一下也挺难,我想最最有代表性的是那些唐代石窟,唐时期净土宗十分流行,所以石窟中涌现了大量的规模巨大的经变图,震慑人心。在唐时期开槽的石窟中有大量长安前来的优秀的工匠,堪称大师级别(脑补阎立本,吴道子之类的精湛技艺),220窟是唐代石窟的巅峰之作,“吴带当风”“满壁风动”的吴道子风格。莫高窟跨越了众多王朝,最后形成了集壁画,雕像,建筑为一体的艺术宝库。所以敦煌莫高窟值得每个中国人去瞻仰。
敦煌莫高窟壁画
在河西石窟中,还有众多优秀的作品,比如张掖的马蹄寺石窟,兰州的炳灵寺石窟,酒泉的文殊山石窟。他们无一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等待着世人的膜拜。这些早期的河西石窟,承袭新疆龟兹高昌等地的造像传统,带着鲜明的西域和印度色彩,并最早开始融合汉地艺术,汲取吸收新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属于河西走廊特有的石窟模式,进而更深远的影响着中原地区的造像。
云冈石窟
北魏灭北凉之后,随着众多僧侣来到了首都平城,大规模的开窟造像运动随即在平城兴起,当时规模最为宏大的云冈石窟诞生,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被苏白先生成为“平城模式”。云冈石窟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也是明显能在一个石窟内看出佛教东进过程的经典之作。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这是昙曜为北魏的五位皇帝开凿的,具有质朴单纯的西域风格,但人物形象已经不是欧罗巴人种了,已经是北方少数民族男像,其中有一窟身披千佛袈裟,极为罕见。中期石窟的特色在于精雕细琢装饰华丽,显示出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晚期由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的大规模造像活动就停止了,只有小规模的民间活动,所以窟室规模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脱离了那种皇家的大气滂沱的造像特色,是中国北方民间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曹衣出水”的源起之作。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由于由民间自发开凿,更加突出地展现了非常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中国化的不断深入。云冈石窟是少有的,完成于一个朝代一个民族下的大型石窟建筑。
云冈石窟雕像
太和十八年,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另一个大规模的石窟群龙门石窟诞生。早期的龙门石窟建造艺术风格,体现着天梯山石窟和云冈石窟特点,具有强烈的北魏与中原传统汉文化色彩,又有浓厚的北方文化因素。后历经唐代等各朝代开凿,逐渐的石窟艺术完成了中国化即汉化的过程。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清秀、温和。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自然流畅。而同时期在洛阳周围开凿的还有巩义的巩县石窟,由于龙门石窟宾阳洞非常精美的帝后礼佛图已被盗凿流入美国,巩县石窟的帝后礼佛浮雕为国内现存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弥足珍贵。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奉先寺
龙门石窟卢舍那佛像
龙门石窟造像
龙门石窟《魏孝文帝礼佛图》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巩县石窟
巩县石窟
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由于战争或者其他原因也好,没有从凉州近距离的传往中原,而是先到了北方平城云冈,再南下到了洛阳龙门,后又经过丝绸之路西去,影响了麦积山、须弥山等众多优秀的石窟风格。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著称。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的古代壁画博物馆的话,那么,麦积山石窟就是一座大型古代雕塑博物馆。这里的雕像,大小各异,形态多样,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从最小的10多厘米到最大的16米之巨,无一不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具有和蔼可亲的面容,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面容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几乎完全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麦积山第133號窟窟室前部佛與羅睺羅
在这一地区还有须弥山石窟,水帘洞石窟,彬县大佛寺石窟,南北石窟等优秀的石窟。公元八世纪中叶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皇帝几次逃到四川避难,国家政治宗教中心一再南移,中原地区失去了开窟造像的条件,而巴蜀地区迎来了空前的造像高峰时期。这时候巴蜀地区的石窟也和之前的各大石窟不同在于,不在以国家来开凿石窟,而是百姓自发开凿,所以各个石窟佛像充满了各种想象力,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大足石刻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南方石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大足石刻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并且保存非常完整(这点太重要太重要)。它以众多的现实生活景象和当时的文字信息,从各个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窟石刻艺术的风格样式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状况,具有以前皇家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而其中的千手观音是国内唯一真正的千手观音,约1000个手,非常震撼。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
巴蜀石窟除了大足地区的石窟之外,还有乐山大佛,安岳石窟,荣县大佛石窟等精彩的石窟。在蜀道广元地区还有几处重要的石窟,沿着嘉陵江的皇泽寺石窟和千佛崖造像都值得前去膜拜。
乐山大佛
安岳石窟
安岳石窟
安岳卧佛院石窟
广元千佛崖造像
广元千佛崖造像
杭州烟霞洞罗汉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想必很多人都听过,从中可以窥探当年的南朝吴越大地上,佛教文化是多么的昌盛。但是,至今留存的石窟并不多。杭州灵隐寺的飞来峰造像是中国五代至元代时期的佛教石刻造像。中国中原地区的石窟艺术,从唐代末年开始就走向了衰落,而飞来峰的五代、宋、元石刻造像正好弥补了这 点缺憾,特别是元代的造像极其珍贵。南京栖霞寺千佛崖石窟与新昌石城寺、千佛岩两座石窟,是中国南方著名的南朝石窟。江西弋阳的龟峰南岩石窟是非常罕见的丹霞石窟。辽代帝王广信佛教,所以在辽上京辽中京周围也有一些石窟存世,以义县的万佛堂,赤峰巴林左旗的真寂之寺石窟为代表。
义县万佛堂
河北邯郸的响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齐的佛教造像艺术,是短暂的北齐王朝留下的最大的艺术宝库。也是我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冈到洛阳龙门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响堂山石窟
太原附近的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虽然破坏严重,但是留下来的,浮雕、藻井、画像等也是十分精美。山东青州的驼山石窟,是中国北周至唐代佛教石窟寺,还有山东济南四门塔景区的千佛崖石窟。
驼山石窟
石窟寺的开凿传播,由丝绸之路中道沿着河西走廊,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从3世纪时,中国西域龟兹地区受犍陀罗造像的影响,开始开凿石窟。4世纪至5世纪,石窟在河西走廊沿线生根发芽,形成技艺精湛,宏大靓丽的石窟艺术,开创了“凉州模式”,这种具有西域和汉化夹杂着的艺术后来逐渐流传到了中原。5世纪至9世纪,中国石窟艺术登上了顶峰,完成了中国石窟艺术由龟兹模式向凉州模式再向平城模式的发展变化,并最终在洛阳龙门完成中国化的全过程,使佛教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随着安史之乱逃亡的帝国众人,石窟艺术最后在巴蜀地区,完成了世俗化的过程,留下了中国乃至世界最后一座佛教石窟艺术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