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家:戴本孝山水册页欣赏
戴本孝(1621-1691),和州(今安徽省和县)人。字务旃,号前休子,终生不仕,以布衣隐居鹰阿山,故号鹰阿山樵,别号黄水湖渔父、太华石屋叟等,清代画家。
性喜交游,与画家、诗人渐江、龚贤、石涛等友善。善画山水,创作上主张学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强调要“以天地为真本”和“我用我法”。所作多为卷册小景,风格学元代倪瓒、王蒙、黄公望等而自出新意。善用干笔焦墨,构图疏秀,意境清远枯淡,近于元人的体格(石涛的早期山水画曾受到他的影响)。其笔下的山石多用枯笔醮焦墨皴擦而出体面,很少用线条勾勒山石结构,也较少点苔。在构图布境上属意元人意境的空疏高旷,但并不专仿元人笔墨。他重视“师法自然”,因而笔下的山川丘壑变化多端,但画面的意境清旷,意趣高逸。
来源:《历代名家册页 戴本孝》(浙江人民美术出版)
赠冒青若山水图册 纸本设色 19*13.1cm 上海博物馆
华山十二景册页(选三) 纸本设色 21.2*16.7cm 上海博物馆
黄山图册(选三) 纸本设色 21.5*17cm 广东省博物馆
书画合册 纸本设色 20*23.2cm 上海博物馆
纵观戴本孝的绘画艺术,在意境上与许多新安派画家稍有差异,别有一种淡逸高雅的韵味。他的画气势磅礴,而且近乎理性化的意趣要显得浓重一些,这很有可能来源于他更重视“景与意会”的缘故。他晚年的作品,达到了“笔少画多,境显意深,险不入怪,平不类弱,经营惨淡,结构自然”的四难境界。他在丘壑林木形象上的描写和新安画派其他画家一样,重视写实景,也长于用以圆为主的几何图形来构图,渐江是以方形为主的几何形体造型这一手法,克服了吴门派一些画家特别是后期吴派以碎石堆积为山的平板与繁冗,并且在体现山脉气势上抒发了盘郁不平的内心情感。在树木的描绘上,有类似渐江着力于山石间三两株树木的奇姿异态,较少出现像金陵派、吴派那种成林的总体,但在点叶与夹叶,描写成组的树丛时,有传统的程式化。另外他在画小幅山水,诸如稻田城郭、湖石、寻行的仙鹤、满载鱼鹰和渔船,画得很具体,富于生活气息。
山水图册 纸本墨笔 21.8*16.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山水图册 纸本墨笔 23.5*34.2cm 沈阳故宫博物院
相传,戴本孝每年恰逢其时,都去和县丰山赏宋时诗人杜默手植蝴蝶梅和画梅。传说这一次又去写生画了数笔,终不满意。直到入夜时分,月亮从云层中钻出,露出笑脸。是时皓月当空,梅树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婆娑起舞。戴本孝见之灵感大发,急忙展纸泼墨,运笔如神助之,尽兴挥毫,丝丝入扣,出神入化。谁知刚画了半树梅花,云遮月隐,月亮又悄然躲进云层。他只得手执半树梅稿,怏怏作罢而归。然而这已经画好了的半枝梅花别具风姿,深得众赞:“画别出心裁,画出梅的风骨,正因半枝梅而别开生面。”戴本孝遂心大悦,于画面题款“半枝梅”。从此,半枝梅的传说也就不胫而走了。
山水图册 纸本墨笔 26.3*17.3cm 上海博物馆
转自:国画艺术
————————————————————
2 我们意在分享学习和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