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僧惠洪的一首禅诗《筠溪晚望》,笔触灵动,更展现出浓浓的禅意

红尘中喧闹烦扰,山林里清净幽静,让很多文人墨客向往隐居生活。盛唐诗人王维就有诗,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北宋的苏轼也曾在被贬之后,喜欢结交僧道人士,其实都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闷与凄楚。

很多僧侣们不仅参禅悟理,而且精通诗书,在吟诵山水田园的时候,也表达出自己对禅境的向往。下面介绍北宋诗僧的一首禅诗,笔触灵动,更展现出浓浓的禅意。

筠溪晚望

北宋:惠洪

小溪倚春涨,攘我钓月湾。

新晴为不平,约束晚见还。

银梭时拨刺,破碎波中山。

整钩背落日,一叶嫩红间。

惠洪是北宋著名诗僧,他自幼清贫,父母双亡,一生遭遇坎坷,还曾被发配到海南,晚年才被释。有一次诗人在外漂泊太久,心中思念故园,于是便从并州返回故乡筠州。

诗人的家乡有一座古寺,寺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儿童们经常来此嬉戏。时逢春天,诗人外出踏青,他独行溪上,看见此处风景秀丽,一时心情舒畅,便即兴创作了这首诗。

诗人漫步在林间溪边,阳光和煦、空气清新,诗人开篇就描绘了春天里的美好场景,“小溪倚春涨,攘我钓月湾。”春天里冰雪消融、溪水上涨,也冲刷着钓月湾的堤岸。诗人此时刚刚脱离牢狱之灾,回到家乡后,心情更加激动,所以笔端的溪水也显得富有生气。

一个“倚”字,展现出溪水活泼泛滥的模样;一个“攘”字,也突出了久厄脱困后的欣慰,更有轻俏喜脱的调侃之意。钓月湾,泛指月下垂钓的河湾;“钓月”,也暗喻诗人追求顿悟的过程。

傍晚时分、斜阳西坠,诗人一边欣赏着灿烂的晚霞,一边聆听着溪水哗哗的流动之声。他心情放松,诗作也充满灵动之感。接下来具体抒写溪水上涨的情形,“新晴为不平,约束晚见还。”溪水在晴日拂照下,起伏跌宕;又在两岸夹峙下,回漩荡漾。

“不平”,传达出溪水的起伏变化; “见还”,刻画了溪水的舒卷伸缩。作者从立体和平面两个角度,显示出水流的波动不停、以及对堤岸的冲击,形象地彰显出春水上涨后的摇曳多姿。

随着溪水的上涨和活跃,水中的鱼儿也逐渐显出生机,“银梭时拨刺,破碎波中山。”银梭,喻指游鱼,它们不时地跃出水面,发出声响。溪水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却在游鱼不停穿梭中,显得支离破碎。

春溪水涨、银梭拨刺,突出了垂钓的线索,也承续了开篇,并为下文蓄势。读者还可以想象出,夕阳晚照、青山倒映,游鱼浮动、波光粼粼,这一切都显示出春水上涨后的热闹景象,更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诗人极力地描绘出早春的钓鱼湾景象,而僧人自己也陶醉其中,“整钩背落日,一叶嫩红间。”诗人悬想游子身背落日、临岸垂钓的悠然情景。尾联好像一幅剪影,凸现出垂钓者的优雅与恬淡。

“整钩”,指在溪畔垂钓;“嫩红”,指身着春衫的游子,好似一片绿叶,映在落日嫩红的背景中。诗人心中的焦虑、烦恼等情绪,也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溪水中似乎也融入了温馨和悠闲的元素,诗僧更是感悟到一种浓浓的禅境。

纵览惠洪的这首禅诗,想象丰富、笔触灵动,更彰显出浓郁的禅意。作者在开篇先总写溪水上涨的情况,颔联则生动地续写溪水活泼的模样。颈联又从游鱼的角度,进一步抒写春水上涨后的热闹场景。最后更是点出一个“望”字,渲染出晚霞中垂钓的温馨画面。

作者作为一位画外人,全篇都表现出“望”中的景象,既有诗人的欣喜,也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在这样一个春光融融、流水汩汩的钓鱼湾,作者不仅欣赏到迷人的春景,而且体悟了一种禅意、以及高蹈避世的情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