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读一次《红楼梦》,都是一场最好的修行

作者:陌游常乐

读红楼梦时,突然间就有一种感觉,其实多读些书,总是很好的事。

书中没有直接的描写要让人们多读些书,但是就在读文章时,看着她们的生活,潜移默化的就被她们感染了,自然而然的就想去多看些书。因为,她们的许多想法都很有趣,不多看些书,多学习些知识,竟有些跟不上她们的步伐的。

就像香菱在与湘云、黛玉说诗词的时候,有些就弄不明白,需要宝钗在一旁讲解,于我们也是一样,不多学习,我们也不知道她们说的是些什么。

宝玉为大观园题的匾额我们也看不懂,那些好吃的东西,我们也不知道出自哪里,有什么讲究也不明白。

大观园的各个院子的构建和布局,我们更不懂。潇湘馆的竹子,秋爽斋的梧桐,各个院落之间有路为连接,有溪水相伴,出门坐船坐轿坐马车有趣的很,其中真味还需找寻。

书中也将国画和戏剧描写得落英缤纷。譬如,惜春画画的讲究:各种型号的笔墨纸砚,各种颜料,还要小碟子还需要葱姜蒜,如果不读多一点,读深一点,怎么知道画画还这么复杂,不自觉的就想对这方面多了解一些。

除了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要去了解,要去学习,人们也会更加地懂得,多学习多读书之后,你不是俗人了。

诗词歌赋你总都能吟上两句,就算说的不好,但是你都可以听得懂可以品评。李纨虽说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她品评诗词的想法就很让人信服。

侯门大家公子小姐们出身高贵,一出生就享有常人没有的许多的东西,学习琴棋书画、礼乐骑射女红厨艺、乃至当家理政都是为了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不至于五谷不分、四体不勤,遇事不知雅俗不辨。虽说不能够学的有多高深,但是学习了就能够鉴赏和点评。足以让自己显得很有涵养。

所以,在贾府,无论男孩女孩都应该读书。贾母的意思,不为有多大的学问,但是总不至于当个睁眼瞎也好啊。

黛玉从小还有教书先生的教导,宝钗也从小也是上学的,宝琴更是小时候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游历名山大川。

再次,它也告诉我们,读书能够让人知礼明义,面对生活,有自己的思想和见地,心胸变得开阔。

宝钗虽然说读多了诗书会让人转了性情,但是香菱想要学诗的时候,她也没有刻意阻止啊,就算她没有教她,但是也随她的心意去学。这是宝钗心胸里小小的开阔。因为宝钗也博览群书,她的思想虽专制,所以比起没读过什么书的专制的夏金桂,自是强多了。

黛玉更是爱看书,她的屋子就简直就是上等的书房。走遍天下书为侣,她以书为伴,乐在其中。

黛玉汲取了更是文化养分,她的见识想法,自是超越了红楼梦里所有的人。她写出的诗,总是十分有气象,话语里暗藏的机锋,也是他人想破脑经,说不出的。贾政都后悔当初没有叫她一起游览大观园,给那些景致命名。大观园的气象,就黛玉能够将它们包容吧。

佛经就是教人向善,教人要对众生都抱有一种慈悲之心。王夫人整日想着在佛堂度日,也许也是想看着那佛经,获得内心的安稳,祈求佛祖对她过去所造成的罪孽的原谅吧。总之,她想法是对,只是没有真正的看进去,没有很正的去研读,抄写经文这么神圣的事情,她都让贾环代替,可见不诚心。

迎春常看的《太上感应篇》就是教人要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就是有一点消极,人要安于天命。迎春算是真正读进去了,她人生的的态度始终都是道家的。

不管怎样,她俩都追求也是许多人的追求,也引领着人们,籍此寄托内心。

还有,红楼好似还很赞成开卷有益和三人行必要我师的想法,正统的书籍并非都是好的,市井流传的书也并非都是不好的。

就像宝黛在桃花树下读西厢这类不合时宜的书,却被作者写得那么美。而且,大淑女宝钗也读过、她家里的哥哥兄弟也都读过。作者丝毫没有贬斥的意思。

所以不论什么书都可以读一读,读完总是会有知识的累积,或好或差总会有个比较,了解一些意思。

宝玉很多时候,都被认为是不爱读书的纨绔子弟,其实不然,他不是不爱读书,只是不爱只看那些八股文,其他杂书他倒是看得不少,甚至有时候胡诌典故都会有模有样的。

最后,我们也知道,多见一些人,多看一些事,你会对人性有更深的理解,读红楼梦,就是一场修行。

这个社会中各种人都是存在的,我们多学习,阅历增长之后,会对世人有一种悲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正是由于这种见识的增长,蒋勋就说过,读红楼梦,其实就是一场修行,仿佛在读一本佛经。因为红楼梦里,处处都有作者的悲悯之心。

我们在不同时期,可能在做着不同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不要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指责别人,我们都有可能在某一刻做过这样的人。所以悲悯他人,也就是在悲悯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