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渣男”徐志摩抛弃,离婚后痛失幼子,她却拥有了成功的人生

今天在后台回复[猫叔晚安],我送你一个锦囊。

很多人都戏称,直到知道了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才明白了为什么金庸写的表哥,个个都风度翩翩、又负心薄情。

张幼仪就是那个被徐志摩抛弃的人。

徐志摩35年的人生,有过三段情,他爱林徽因、爱陆小曼,却从来没有正眼瞧过这个由父母定下的发妻。

在和徐志摩签字离婚4年之后,张幼仪还是常常听到人们对这桩“中国第一次西式离婚”议论纷纷。

有一次她在火车上,两个陌生女人坐在她对面侃侃而谈:

“张幼仪一定长得很丑,而且思想特别落伍。”

“要不然徐志摩干嘛离开她?”

张幼仪只有苦笑,难道自己真的如此不堪吗?

1

其实张家绝对是个大户。

张幼仪的祖父是清朝的知县,父亲是宝山知名的医生。

张家生了8个男孩、4个女孩。

大姐只在乎怎么搓麻将和讨人欢心,三妹喜欢吃东西和烹饪,四妹喜欢做衣服。

——张幼仪一直是姐妹里最好学的那个。

张幼仪后来在国外拍的照片

一方面,妈妈教育她说女孩子一文不值,家里的佣人也会咒她是“外人”;另一方面,二哥却给她讲了外面时局正在发生的动荡。

新旧交替的时代,张幼仪既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女孩子的三从四德,又有着向往见识大世界的男孩子气概。

可惜张家中途没落了一阵,经济情况没那么好了,她想上学的念头根本没机会实现。

后来,张幼仪在报纸上看到苏州女校的广告,因为学费真的便宜,比在家养着还省钱,所以父亲同意她和大姐一起去求学。

可是学没上两年,15岁的她发现,家里已经为她定下了婚姻。

四哥在视察学校的时候,看中了徐志摩的才华,一封介绍信往徐家一寄,这桩婚事就匆匆定下了。

门当户对,徐家很以张家的门楣为傲。

顺从的张幼仪看了徐志摩的照片后,只说了一句“我没意见”。

徐志摩

她那时不知道的是,徐志摩看完她的照片,却嫌弃地撇了嘴:“乡下土包子。”

如果不是算命的说大姐25岁之前不宜出嫁,也许嫁到徐家的就不是她了。

可张幼仪不明白,算命的怎么能把她的生肖改掉来合徐志摩的八字呢?

“为什么相命婆帮大姐算命的时候,妈妈听了她的话,轮到我算命的时候,妈妈就没听。”

张幼仪这样回忆着,慨叹奇怪的命运。

2

六哥在欧洲给张幼仪采购了连火车都塞不下的嫁妆,风风光光地把她嫁进了徐家。

然后,张幼仪和徐志摩痛苦的7年婚姻开始了。

在婚礼上,张幼仪应徐志摩的要求穿了粉红色的纱裙,可当她的盖头在礼堂里被掀开的时候,她只看到徐志摩严肃的眼神和凝重的下巴。

即使在新婚之夜,他们也只字未讲。

“徐志摩一句话都没对我说,所以我也没回答他。

我们之间的沉默就从那一夜开始。”

结婚以后,张幼仪操持家务、照顾公婆,做了个合格的儿媳妇,徐志摩却在四处游学。

她其实有点羡慕丈夫的自由自在,她也想申请返校读书,可是之前的学校要求她重读一年。

她已经嫁了人,怎么能抛下公婆这么久时间呢?何况徐家镇上的人已经在对她的大脚指指点点了。

张幼仪后来对她的侄孙女说:

“你能想象你十五岁就结婚,从此不再学东西、不再求新知的情形吗?”

张幼仪得到了公婆的喜欢,却始终讨好不了自己的丈夫。

即便是在家的时候,徐志摩也从来没正眼瞧过她,他的眼光只是在她身上掠过,好像这个人并不存在似的。

张幼仪说她一辈子都在和有学问的人打交道,她的父亲、她的哥哥,都是有知识的人。可偏偏到了徐志摩这里,却始终把她当成一个思想守旧、没有文化的小女子。

他甚至没有尝试着和她交流过。

“我对婚姻所求为何?我不求爱情,也不求浪漫,可是我求的东西肯定比我现在拥有的——缺乏容忍和漠不关心——要来得多。”

3

张幼仪生下了儿子之后,徐志摩的“义务”仿佛履行完毕,公婆同意他出国留学。

孩子两岁的时候,公婆才终于把她塞到了徐志摩身边。

张幼仪和长子

徐志摩不情愿地去码头接了她:

“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

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

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看到徐志摩这副模样,张幼仪收起了热切、期待,她第一次在心里痛恨徐志摩,他让她变成了一个呆板无趣的人。

她原本以为,到了西方,也许和徐志摩的距离能拉近,也许她可以不顾礼数活得更自由一点,甚至也许,两个人可以一起读书上学。

张幼仪已经下定决心,愿意做出一切改变。

可徐志摩却忙着自己的事,仍然把她当成空气。

“我没法子让徐志摩了解我是谁,他根本不和我说话。”

张幼仪还是怀揣着微薄的希望,也许徐志摩在伦敦有女朋友呢?没关系,她会迎接这个陌生人,要娶进门做二房也都可以。

当她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徐志摩的第一句话是:“把孩子打掉。”

张幼仪在惊诧之余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

徐志摩冷冷答道:“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即使是这样,张幼仪还是准备让步,用尽全力去体谅这个互不了解的丈夫。

可是就连这点可怜的希望,也被无情地打破了。

徐志摩终于向她说明,他要做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

因为“小脚和西服”,是走不到一起的。就算张幼仪没有一双小脚,就算他从没试图去了解她。

她说,她在这段婚姻里,就像一把秋天的扇子。

——炎热的时候还堪一用,天凉了就恨不得马上甩掉。

4

张幼仪给在巴黎的二哥写了信,二哥的回信极其悲痛,他说张家没有了这个女婿,“如丧考妣”。

张幼仪在年暮时回忆起这封信,仍旧痛哭:

二哥心痛的是失了徐志摩,而不是妹妹被抛弃。

张幼仪在绝望中投奔了二哥,在巴黎生下了第二个儿子。生下儿子的时候,她哭了:

她满以为第二个孩子会是女儿,她不想再要一个徐志摩的翻版。

张幼仪还未满3岁就夭折的次子

徐志摩寄来了一封分手信:

“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做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

张幼仪觉得这封信不是写给她看的,而是写给史学家,她从来没觉得自己有信里写的这样伟大。

她要求和徐志摩见面,他不能用一封信讲离婚!

见面后,徐志摩不断催促她签字,张幼仪坚持要先向自己的父母说明情况,徐志摩终于说出了紧急的实情:

林徽因要回国了。

这是张幼仪第一次听到林徽因的名字,她终于签了字。

徐志摩的几个朋友也在当场,向他们祝贺,徐志摩甚至向她道了谢。

张幼仪觉得有点反胃:这些人也曾参加过他们的婚礼。

5

22岁,张幼仪只身带着次子去了德国。

她人生的下半场正式开始。

“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之后,我一无所惧。”

她在德国待了三年,在这期间,她学到了幼师的一技之长,可是两岁的小儿子在一次肠道感染中不幸离世。

后来她回了国,在上海一家女子银行当副总裁。

张幼仪特别给自己聘请了一位私人老师,边工作边学习,因为她觉得自己懂的事情太少了。

徐志摩追求林徽因失败后,终于让陆小曼离开丈夫嫁给了自己。

徐志摩和陆小曼

张幼仪又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境地。

看不惯陆小曼乖张行为的公婆,常常打电话向她吐苦水,要认她做干女儿,还要搬去与她同住。

而徐志摩也总是会到张家开的衣裳铺去订做衣服。

张幼仪说:

“人生真是很奇怪。我是个离了婚的女人,和丈夫离异的原因是他认为我们两个不搭调;结果我们离婚以后,相处得反而比离婚以前要好。”

张幼仪一直在孝敬已经不是公婆的徐家老人,连老太太的葬礼也亲自操持。甚至还在徐志摩过世后接济鸦片成瘾的陆小曼。

就连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辑的。

6

张幼仪曾与徐志摩夫妇同桌吃过一次饭,她说陆小曼确实是个很美的女人,而徐志摩对陆小曼也总是既耐心又尊重。

陆小曼

“我晓得,我不是个有魅力的女人,不像别的女人那样。

我做人严肃,因为我是苦过来的人。”

而她的大儿子长大了要成家的时候,也对她说:

“我只对漂亮姑娘感兴趣。”

张幼仪瞬间想起了徐志摩。后来她给儿子介绍了一个漂亮姑娘,还请人教她学各国文学。

她知道,这个姑娘必须既能满足儿子的审美、又能满足他的知识品味。

她说她感谢徐志摩:

“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张幼仪

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的张幼仪,在东吴大学教过德语,做过中国第一个女银行家,还兼任过时装公司的总经理。

那家徐志摩也常去的云裳,是中国第一家新式服装公司,它改良的中式服装新样式,曾在上海滩风靡一时。

对金融方面毫无经验的张幼仪,像个小学生一样从零做起,把自己的办公桌摆在大厅的最后,每天掌握着银行的一举一动。

据说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时,大批客户来银行提钱,造成现金短缺。张幼仪这头刚向另一家大银行借了4000元周转,那头就有个客户上门来要提4000元现金。

这笔款项一旦提走,资金链彻底断裂,银行肯定会倒闭。

张幼仪急中生智,请云裳服装公司经理作保写了一张契约,和这位客户约定六个月后连本带利偿还。然后她一直随身携带这张契约,最终兑现了承诺,并帮助银行度过了难关。

因为张幼仪的智慧,她的女子商业银行在抗战时期仍然屹立不倒,一直到1955年金融业公私合营才结束营业,开办了整整31年。

那时的银行职员回忆说:

“那年她约40岁左右,腰背笔挺,略显高大,神情端庄大方,有大家风范。她就在我们营业厅办公,准时上下班,除接电话外,很少说话,总是专心看文件。

我经常要将报表和装订好的传票本请她盖章,有时听到她打电话时用德语。”

在二哥主持成立的国家社会党中,张幼仪应邀管理财务;抗战爆发后,她又屯积军用染料,大发了一笔横财。

7

难怪徐志摩在后来破天荒地向友人夸赞:

“C(张幼仪)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现在真的‘什么都不怕’。”

吃过苦的人总是一夜长大。

张幼仪用前半生学会了,一个人不能只为了别人而活。

后来她遇到了一位宅心仁厚的医生,终于有了一个安宁的家,幸福地活到了88岁。

晚年,侄孙女曾追问张幼仪爱不爱徐志摩,她说: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这个不置可否的回答,可能就是爱吧。

又或者,爱不爱的,真的重要吗?

他伤害了她的前半生,却阴差阳错地成全了她的后半生。

比起林徽因的才貌双全和陆小曼的风华绝代,张幼仪一度被人们看成是个既不好看又没见识的乡下姑娘。

前半生,她没多少选择,她没有得天独厚的美貌,而家庭的束缚、观念的冲撞,都在阻止她去做一个自由的新时代女性;

后半生,她努力地顺应着时代逆向生长,让那些曾经看轻她的人都刮目相看。

张爱玲说:因为宽容,所以慈悲。

经历了横生的苦难,张幼仪没有责怪他人,反而总在反省自己。她用宽容的态度体谅了别人,又用积极的态度改造了人生。

最后,她成了更好的自己,于是,事事坦荡、事事如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