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讨厌的人,这2件事暴露了你的格局
01
偶像剧里有一个常见的套路。
男女主往往一开始互相讨厌,命运却总让他们一次次相遇。
越讨厌反而越在意,到最后就两情相悦了。
回到现实中,讨厌的人见多了……还是讨厌。
生活是一个偌大的社交圈,很多人我们是不可回避的。
就算上司是个爱使唤人的事儿精,大多数人为了生计还是得给他跑腿。
可讨厌的人一旦出现,往往会搅扰我们的情绪,表面笑嘻嘻心里翻白眼。
有人说,惹不起我躲得起啊,实在不行换份工作换个地儿住。
很遗憾,无论走到哪个圈子里,遇到讨厌的人概率基本相同。
就算有办法屏蔽眼前人,之后身边还会有其他讨厌的人出现。
而最扎心的是,我们对他人的那份讨厌,很多时候其实是指向我们自己的。
02
试着观察一下身边人,你认为TA在各种场合都是同一副面孔吗?
大多数人都不会。
这是很正常的,人是具有多样性的,每一个人都由好几个“我”组成。
实用菌本是个内向的人,在公司为了调动同事情绪,也会露出开朗热情的一面。
心理学家哈尔斯认为: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内在小孩”,这部分很脆弱,却也构成了心灵的核心。
我们的种种性格,都是为了保护它而发展出来的。
人从小就是趋利避害的,小孩子懂得看父母脸色变得更乖,成年人会为了受欢迎学习变得高情商。
自然,有些负面特质就会遭到大多数人的排斥。
而没有在成长中褪去这些“标签”的人,就容易遭到身边人讨厌。
就比如《都挺好》中的苏明成,几乎所有观众都讨厌他。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从他身上看到了种种不被主流文化接纳的特质:
自私、冲动、啃老、投机、粗暴……
03
我的发小娜娜,小时候是个大大咧咧的女孩。
但她母亲对她很严厉,犯一次错就狠狠打手心,她竟因此慢慢变得细心认真起来。
但是,这份粗犷并没有从性格中消失,只是一犯错误她就会比别人更加焦躁。
前段时间,娜娜负责带两个实习生。
最后她只留下了相对懒散的那个员工,只因另一人有点迷糊犯了小错。
她不是不能容忍粗心,而是不能接受曾经被自己“排斥”的特质,如今在别人身上出现。
有时被我们讨厌的人,身上具备的被讨厌的性格,很可能就是我们被压抑“自我”的外露,是人格的黑暗面。
我们越是厌恶那个人,折射出来的却是害怕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或者说,看见那些性格就会唤起糟糕的情绪体验,比如因害羞而被父母训斥的过去。
想要改善这种被动的焦虑状态,其实两件事足以:
以对方为镜,以及适应共处环境。
04
一、以对方为镜
常言道见贤思齐,那些讨厌的人身上能有什么值得学习的?
是看清自己。
遇到讨厌的人,正是一个自我觉察的机会,能让我们发现真实的自我。
就如前文的娜娜,如果能在这个员工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她就有机会借助这件事,接纳儿时大大咧咧的自己,从而不再对粗心这件事太过敏感。
性格中被压抑的部分,不一定就意味着不好,只是在大众认知中被贬低了。
比如内向也意味着细腻和洞察力,强势也会带来威严和魄力。
找到多样性格的平衡点,会让我们更加灵活地适应各种环境。
二、适应共处环境
有人无端看不起你,你会立刻回敬吗?
有人大肆炫耀,你会去证明自己更厉害吗?
扎西拉姆在《喃喃》中写道:
“你讨厌的那些人,轻易就把你变成你自己最讨厌的那种样子。这才是“敌人”对你最大的伤害。”
为了讨厌的人浪费情绪,这是最不值得的一件事。
或许有些人看起来讨厌,但也是在他自己的范畴内,做着自己的选择,终归和我们无关。
我们再不满意,再看不惯,也没有必要干涉,就像不希望别人来对自己指手画脚一样。
所以,与其为了讨厌的人折腾自己,不如主动适应,这个要与他们共存的环境。
看清不如看轻,看透不如看淡。
你越是在意讨厌的人,在他们眼中你就容易显得狼狈。
05
节目《好好说话》中,有一期主题是“粗口会让人变笨”。
黄执中认为,粗口可以概括太多意思了。
当一个人语言变得贫乏而模糊,总用“我X”来概括种种感受,大脑也会被简化,变的愚笨。
厌恶是同理的。
人不是非黑即白的,一个人身上会具有各种各样的特质。
如果讨厌一个人,我们就只看到TA的缺点,用负面评价抵消一切感受;
长此以往,我们对人和事的评判就会变得两极化,失去客观。
一样米养百样人,我们是无法复制无数个自己来和自己相处的。
这个时候,是抱怨焦虑,是淡然处之,还是从中学习……
方见一个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