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位经常关注各类数码产品资讯的发烧友可能会知道,最近的这段时间,正好是各品牌都在集中发布新品的时期。对于消费者来说,这自然就意味着目不暇接的发布会,以及层出不穷的各类手机、电脑、处理器新品上市。但对于相关厂商而言,这段时期则更像是一个机遇与压力并存的“挑战关”,一旦自家新品能够在竞争力上力压群雄,那么自然就可以收获极大的优势;但如果做不到,也就意味着会更容易被其他的亮眼新品所“埋没”。在这样的背景下,当苹果为他们10月19日凌晨的新品发布会喊出了“来炸场”的口号时,相信大家很快就明白了这背后的含义。没错,在看完了这场可能是苹果2021年的最后一次新品发布活动后,我们必须承认,苹果又一次成功地用他们的产品抢走了几乎全部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炸场”也成为必然。
早在当初苹果发布M1芯片时,几乎所有人就都已经认定,其势必已经在准备定位更高、用于更大尺寸高性能Mac产品线的自研“大芯片”了。只不过,那时候外界还无法确认这款未知芯片的规格和名称,以至于通常会将其称为“M1X”或“M2”。不过当今天凌晨苹果将新芯片的面纱揭开时,大家猜发现,其实他们不止准备了一款新芯片,而是一口气推出了两个不同分支型号,总共五种不同配置款式的自研大尺寸PC SoC。而这,就是全新的M1 Pro与M1 Max。根据苹果方面公布的相关信息显示,M1 Pro采用了5纳米制程,晶体管数量高达337亿个,相当于M1的两倍以上。其CPU部分最高由8颗高性能核心和2颗高效率核心组成,速度比M1提升了高达70%,而GPU最高则为16核的配置,速度可达M1的3倍。相比之下,M1 Max就更加夸张了。毕竟,它的晶体管数量更是达到了570亿个,相当于M1的3.5倍,堪称苹果迄今为止设计的最大规格芯片。而如此多的晶体管,绝大部分都用在了加强图形和视频处理能力上。与M1 Pro相比,M1 Max将图形处理器、内存子系统,以及视频加速处理单元的规格都翻了一倍。这就意味着它拥有了高达32核的GPU配置,图形处理速度相比M1性能提升达到了4倍以上。光看这些参数,是不是感觉有些不明觉厉?没关系,我们举三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能更好地理解苹果这两颗“大芯片”有多强了。首先,在CPU性能方面,无论M1 Pro还是M1 Max,性能均已超过了当前最新型的八核x86笔记本电脑处理器。对于那些可能需要x86八核处理器“发挥全力”才能处理的任务,M1 Pro和M1 Max的CPU达到同样的处理性能时,功耗可以低上多达70%——而且此时,它们的性能余量还有很多没用到。其次,在内存子系统方面,M1 Pro此次的内存带宽达到200GB/s,而M1 Max则是400GB/s。这是什么概念呢?简单来说,移动版Core i9-11980HK的内存带宽才只有51.2GB/s的水准,而当前民用的最强台式PC处理器锐龙线程撕裂者PRO 3995WX,在配备多达八根DDR4-3200内存时,带宽才能达到204.8GB/s,也就是刚刚追上M1 Pro而已。可能有的朋友会说,苹果的M1系列芯片内存带宽是CPU和GPU共用的。的确如此,那么我们就来谈谈M1 Pro和M1 Max GPU的“真实规格”。根据我们三易生活所获得的第三方数据显示,M1 Pro和M1 Max上的每一个GPU核心,其实包含了128个ALU(算术逻辑单元),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流处理器”。因此M1 Pro的16核GPU,实际规格是2048个流处理器;而M1 Max的32核GPU,也就是4096个流处理器。它们的32位浮点计算能力,分别是5.2TFlops和10.4TFlops,分别超过了桌面版Radeon RX5500显卡和桌面版的Radeon RX6600XT。从这一点来看,也难怪苹果敢于用这两颗芯片取代此前八核+独显的MacBook Pro硬件方案了。
随着M1 Pro和M1 Max的发布,苹果此次还全面更新了MacBook Pro产品线,带来了全新设计的MacBook Pro 14与MacBook Pro 16。与此前该系列的产品相比,全新的MacBook Pro首次全系标配了基于mini-LED背光的Liquid视网膜XDR显示屏,不仅带来了1000nit的持续全屏亮度和1600nit的峰值亮度,还让全新MacBook Pro支持了10bit显示和惊人的1000000:1对比度。不仅如此,不久前刚刚登陆iPhone 13 Pro与iPhone 13 Pro Max的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技术,也被配备到了新款MacBook Pro上。也就意味着这两块屏幕现在不只有顶级的亮度和色彩,还多了高达120Hz的最高刷新率。除了这些,苹果也大幅改进了新款MacBook Pro的连接体验和专业向的细节设计。例如此次两款不同尺寸的机型,全系都标配了多达三个雷电4接口用于连接外置专业显示器或存储扩展设备,一个独立的SDXC读卡器可直接读取单反、单电拍摄的照片,一个独立的HDMI接口用于输出视频到电视/显示器,一个独立3.5mm耳机接口支持高阻抗专业大耳机。此外,新款MacBook Pro也换用了MagSafe3作为供电接口,并且其此次还支持快充技术,半小时就能充入50%的电量。不过比起惊人的硬件规格,新款MacBook Pro最为厉害的地方,其实还是在于它们所能提供的“开箱即用”,而且很可能是颠覆式的专业级体验。一方面,新款的14英寸和16英寸MacBook Pro出厂就配备了macOS Monterey。这一最新版操作系统如今已针对M1 Pro和M1 Max芯片进行了深度优化,能够充分利用新芯片内置的ISP和AI单元,加强摄像头画质、录音音质,提供更智能的查询功能等。另一方面,早在新品发布前,苹果方面就已经与大量专业软件合作伙伴一起,针对M1 Pro和M1 Max芯片完成了深度适配工作。不只是苹果自家出品的所有Mac App,包括用于图片编辑的Adobe Photoshop、Affinity Photo,用于视频剪辑的Adobe Premiere Pro、Blackmagic Design DaVinci Resolve Studio,用于3D渲染的Maxon Cinema 4D,用于流体力学模拟的NASA TetrUSS等多款软件,如今都已经可以充分利用新款MacBook Pro的性能,实现数倍的处理速度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得益于M1 Pro和M1 Max芯片的超高能效比,新款MacBook Pro在处理绝大多数计算任务的时候,其双风扇主动散热系统甚至根本就不需要运转,因此还将实现极为静音的工作环境。更加“恐怖”的是,由于M1 Pro和M1 Max都加入了专门的ProRes视频处理加速器,这不仅使得它们能够实现同时处理多达30条4K ProRes视频,或最多达7条8K ProRes视频,比配备了28核x86处理器+独立加速卡的Mac Pro还要快,并且此时新款MacBook Pro的功耗还可以低到甚至不需要插电源适配器。换而言之,这也意味着“专业工作站笔记本”使用时必须连上外置电源才能发挥最大性能的业界常识,在新款MacBook Pro上成为了历史。而这无疑也将大幅改善专业视频拍摄、内容创作者的工作灵活度,让“随时随地创作4K、甚至8K视频”成为可能。
如果说此前苹果在MacBook Air、在13英寸MacBook Pro上配备的M1芯片,还只是证明了他们“能够做出高性能低功耗PC处理器”的话。那么,刚刚亮相的M1 Pro、M1 Max,以及搭载它们的全新MacBook Pro产品线,就可以说是真正向整个行业昭示了苹果在“自研PC芯片”这条道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产品竞争力的惊人优势。如果你是一位程序员、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或者是一位音乐、视频创作者、专业影视后期工作人员,那么你可能会与我们三易生活一样,意识到此次的新款MacBook Pro实在是性价比高到“爆棚”。以它们所配备的那块屏幕为例,虽然现在市场上并不是没有基于mini-LED、同时支持HDR1600、10bit色和120Hz高刷的专业显示器,但这类产品的价格少说也得两万到三万元人民币一台。相比之下除了尺寸小点,其他指标几乎完全相同的新款MacBook Pro,在国内的售价却只要14999元起,即便是16英寸的默认最高配版本,实际上还不如华硕PA32UCG这款显示器贵。以硬件计算性能来看,M1 Pro和M1 Max的CPU+GPU综合性能,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前主流轻薄本所使用的四核低压处理器+MX450显卡的计算性能。实际上,即便是最低配的M1 Pro,其GPU算力也达到了MX450显卡的两倍左右。不仅如此,如果以单精度浮点算力作为对比依据,那么配备M1 Pro的新款MacBook Pro实际性能,应该已经可以胜过基于锐龙9-5900HS+RTX3050Ti的x86轻薄本方案。而配备了M1 Max芯片的新款MacBook Pro,更是很可能与一众酷睿i9-11980HK+RTX3070的重型游戏本性能相仿——但功耗却只有后者的一半左右,价格还更低。在这个基础上,新款MacBook Pro 14与MacBook Pro 16还分别拥有长达17小时和21小时的视频播放续航时间。而得益于芯片、系统和软件的深度协调,在运行一些第三方专业软件时,不插电的MacBook Pro也能实现比上代基于x86方案产品直接翻倍的实际续航时间。这意味着什么?很显然,在初代苹果笔记本电脑PowerBook发布30周年(1991年10月21日)即将到来的这个时刻,如今苹果再一次成功地秀出了他们与过去一样,能够让整个行业震惊的创造力。此次的“炸场”毫无疑问名副其实,而接下来要“头疼”的,可能就是其他PC厂商了。
尽管备受部分用户的青睐,但“原生安卓”或已没有了未来。
MacBook Pro或将到来的这一改变,也有着不小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