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五要素, 风水之基

风水学中「龙」者,山脉也。因山脉逶迤起伏如龙形,故称。廖瑀《泄天机,寻龙入式歌》:「爰从重浊凝于于地,便有高低势。势来起伏是行踪,前贤呼作『龙』。」蔡元定《发微论》:「夫山以静为常,是唯无动,动则成动矣。成龙之山,必踊跃翔舞,若其偃硬强勒,则不融结者也。」

即「龙穴」。堪舆家所认为的土中气脉聚结处。或成洼状,或成突状。谓「穴」生气最旺,适合安坟立宅。缪希雍《葬经翼,察形篇》:「穴者,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同书《怪穴篇》:「穴以藏聚为主。盖藏聚则精气翕集,暖而无风,暖则无水,无风则无蚁,三害不侵,则穴得矣。」徐善继《人子须知》卷首:「穴者,盖犹人身之穴位,取义至精。」

穴的意义是土窟、土洞;《说文解字》:“土室也。”《易经.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 ...... ”《周礼秋官.疏》:“凡兽皆藏穴中。”因此,穴是上古人类及一切兽类为了保护生命的藏身之所。

《易经.需卦》六四;“需于血,出自穴。”是说云从地出;在风水学说来看,即是有云雾、泉水的地方;广义来说:穴是指具有良好日照,接受南方暖流、屏挡北方寒流、排水良好、水土保持良好,能调节小气候……等等条件的地方;对建造住宅而言,这些是很重要的基本选址条件。

曾子南先生说:“堪舆地理中所称的穴,是中国的地理明师研究出山之有穴窍,如人之有鼻窍,气之所出入处也。地理明师研究出山有灵气,其灵气可随山脉而来,比如人身有血,其血随血脉而流行,故龙脉者,是以人的血脉喻之,山灵有气,随山脉流行而去,到了山脉尽头便会结穴:此穴者,非石洞、土孔也,是山脉所止之处,灵气所出之位,会生成一个微茫似闭著的门;或户;或口嘴;或头之类;形象不一而足,地理明师便能观察得出来。这是中国独有的一套不可思议的工夫,地理明师观察出其地灵所出之窍位时,便在其上建屋,或开穴葬坟其间……”。

用人身来比喻,最佳而明显的「穴」的位置是;鼻、耳、口、乳、脐、小腹、阴部,以及手脚内弯,肌肉突起的地方。其中又以女性的生殖器(阴户、子宫)最肖,因为该处是「产门」,与风水理论的「葬乘生气」、「藏风聚气」密合,在形状上也绝似,由于不雅,笔者不便描绘列图,请读者自己查阅现代生理解剖图的书籍,便有意会。事实上,中国堪舆学峦头方面所谈的,几乎全部和生育的交媾、产孕的过程相同,只不过是保守的古人,没有把它笔之于书,明白揭露罢了。

曾子南先生说:“龙脉(山脉)结穴,犹如果树之结果。真穴有种种印证,地理明师一看便知,有结穴处,便有吉利地灵,所谓「锺灵毓秀」是也”;“其处有融聚之势,微微茫茫,似有穴窍之状,有此融结似窍之处,堪舆家谓之结穴。”

建造坟墓的「穴」要有地热、良好土质、良好排水、良好位置,丝毫差不得,其「穴」就像武术、针灸所说的「穴道」一样,是一个大环境、小环境中的重要点。

又名「砂头」。堪舆家对龙穴前后左右诸山的总称。古时以砂子堆拨成传授寻龙点穴之法,故称。徐善继《人子须知,砂法》:「夫砂者,穴之前后左右山也。....前朝、后乐、左龙、右虎、罗城、侍卫、水口诸山,与夫官、鬼、禽、曜,皆谓之砂。」廖瑀《泄天机?消砂入式歌》:「真龙落处四山聚,亦自有名义。昔贤何以唤为『砂』于理自呼差。杨、曾教人原有格,五、九只从砂上拨,因兹名作《拨砂经》。」

砂随位置、形状而有各种称呼;宋.张子微著的《玉髓真经》、明.徐善继、徐善述著的《人子须知》、徐试可著的《天机会元》(顾陵冈原著)等书内有很多图形可以参考。在穴前,近者为「案」,远者为「朝」;在穴后,为「鬼星」、「乐山」;在穴左,为「龙」;在穴右为「虎」;龙、虎上又生砂,明见者为「官星」(多在穴前),不见者为「曜星」:在穴后行龙身上者为「护」、「从」;在水口旁边及内外者为「捍门」、「华表」、「罗城」、「北辰星」、「罗星」(禽星、落河火星),在穴旁外缠山或穴后左右者为「插耳」(太乙、天乙)。

别称「外气」。与「龙」「砂」「穴」并为相地术的四大内容。堪舆家认为,水为气之母,脉气靠水运送而行,而水拦截而止,寻龙点穴,要根据水流的有无、大小、方向、形态等作出判断和印证。水势以深聚缓和为吉,以激湍冲割为凶。郭朴《葬书》:「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经》曰:『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蔡元定《发微论》:「两水之中必有山,故水会即龙尽,水交则龙止,水飞走则生气尽,水融注则内气聚。」徐善继《人子须知,水法》:「水深处民多富,水浅处民多贫,水聚处民多稠,水散处民多离。」

「水送则龙行,水界则龙止」,这个观念在没有明显高低落差的平原(平阳、平洋)地区,用于寻龙点穴是很重要的。有经验的地师可以从水路的来源、转折、出口、停潴……等,迅速点出穴位,而且知道龙(陆块)从何处发脉、如何顿趺起伏及分枝、该立何向(使龙神卦气清纯不杂)结什麽样的地局(富贵、贫穷、寿天、格局大小……)

堪语术语。指宅或墓的坐向,与龙、砂、穴、水并为相地术五大要项。术家认为,坐向大要以背山面水,坐北朝南,避凶迎吉为佳,定向既要视察地形,也要罗盘占测,而以地形坐向为先决条件。

反映在运盘上,山与向的运星不管是山到向,还是上山下水,其吉凶均须依实际地形裁夺,如到山到向虽吉,而坐山无山,向首无水,或坐山有水,向首有山,仍不宜选用。

由于自然山水往往不免强差人意,术家每采取变通办法来解决问题。如偏字之说,定山向以山为准,依水而变,用地盘测量,山龙若从子方来,午方有水,即用子山午向,是为最理想的风水宝地。但如水不在午方而在丙方,则改用壬山丙向以止气,余类推。

清朝钱泳《履园丛话,营造》:「凡造屋必先看方向之利不利,择吉即定,然后运土平基。」清赵廷栋《地理五诀》卷一:「一曰龙,龙要真;二曰穴,穴要的;三曰砂,砂要秀;四曰水,水要抱;五曰向,向要吉。」旧题南唐何溥《灵城精义》卷下:「龙以脉为主,穴以向为尊,水以向而定,向以局而分。」《注》:「此以水与穴皆以向为重。凡论气者不可不论向也。凡葬法内之乘气,一以脉为主,亦以正五行为主,别无他门。若坐穴立向,则虽内以首,水自寅艮来,由戌干去,若以双山五行属木,则冲破胎养,以正行属水,则冲破冠带,俱不合度,当立丙丁向,则水可消。盖以玄空五行论,则丙丁属火,其穴在戌,用可收艮之水而发福。此以玄空五行收向上之水也。水有息道漏道,从入而成,至山向而折之,乃漏道,则生成之局非人为也。故古人定向在于收局,当用双山定之,如卯龙巽庚,水朝金局也,出艮方则金气己成,当立庚向,盖从煞正为迎神通煞之法。....昔人云:无绝水有绝向。盖山水已结,未有不可用者,或水有不合,当于向上转移而消之。自古立向消水有许多法度,非以滋后人之惑,只是今人有个法度,以合山川之性情,不至拂逆而有败地耳。」

(0)

相关推荐

  • 历史随笔|《龙岭迷窟》里反复说寻龙点穴,何为“龙”?何为“穴”?

    前段时间热播的网剧<鬼吹灯·龙岭迷窟>中,反复提到"寻龙点穴"一词,世间真有"龙穴"吗?那么什么是"龙",什么是"穴& ...

  • 阴宅风水的基本要素

    龙脉 风水先生惯借"龙"的名称来代表山脉的走向.起伏.转折.变化.因为山势就像龙一样变化多端,故以龙称呼.由此可见,龙脉其实就是山的脉络,而寻龙首先应该寻祖宗.父母山脉.所谓祖宗山 ...

  • 朱老师教你寻龙点穴,你都能挑鬼吹灯的刺啦

    祖先崇拜是中国伦理道德重要的一环,阴宅风水不但具有丧葬的实用效果,更关乎子孙的福祉. 所谓阴宅,就是安葬祖先灵柩的地方,也就是坟墓,是祖先得以长眠安息的地方.阳宅要看风水,阴宅也要讲究风水,古人认为将 ...

  • 初天麟:风水五要素,风水之基

    龙 风水学中「龙」者,山脉也.因山脉逶迤起伏如龙形,故称.廖瑀<泄天机,寻龙入式歌>:「爰从重浊凝于于地,便有高低势.势来起伏是行踪,前贤呼作『龙』.」蔡元定<发微论>:「夫山 ...

  • UC头条:风水雅趣(225): 风水之法, 得水为上

    第一部分 为什么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 在所有山川地形环境中,水是有形可视正在运动的物质,风是无形可感知而且正在运动的物质,其余是不能移动的大地和生长的植物.自然和社会的常理是:统一对立的矛盾中,运 ...

  • 风水五要素之论龙

    龙.穴.砂.水.向为风水五大要素,而其中"龙"居第一位,也强调了其为重中之重. 古人论风水,首重龙.廉贞发祖,辞楼下殿,穿帐过峡,蜂腰鹤膝,行龙长则千里万里,短也有百里十里.龙将尽 ...

  • 风水何以是?宝地五要素

    蔡汉以 2021-04-06 按闽南的风俗,清明扫墓.祭祖的时间,在"清明节"前后五天均可.也就是说,今天还属于扫墓.祭祖的时间.而扫墓.祭祖过程中,总是有一个话题---风水宝地. ...

  • 风水之11本风水的入门书籍推荐

    风水之11本风水的入门书籍推荐

  • 书房风水之“三不要”“五不能”

    书房,古称书斋,是达官贵人和诗书人家必备的场所.现在许多家庭在装修时,也会专门用一间做为书房,供学习和工作用,好的书房风水,有利于事业和学习,今天跟着美巢装饰一起看看书房的风水忌讳吧! 三不要 01 ...

  • 风水中的“三纲”是指什么?气脉、明堂、水口,风水三要素!

    三纲五常(德)是封建社会规定的道德标准.这里面的"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但这是传统封建礼教的含义,在风水中的三纲与之完全不同,至少表面 ...

  • 杨公风水八万风水面授内容、杨公大盘(秘授)风水之二

    杨公风水八万风水面授内容、杨公大盘(秘授)风水之二

  • 浅谈中华风水之“五诀”

    浅述风水五诀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说到风水自然由黄帝易经开始流传至今,而中国古代"风水术"首推"地理五诀",哪五诀?我们今天就来浅述一下,所谓五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