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为什么没有胡人作乱,到了晋反而爆发五胡乱华?
公元316年,司马氏篡夺曹魏建立的西晋王朝在经历八王之乱后,国力损失惨重,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势力趁天下大乱之机入侵中原,大肆的屠虐汉民,视汉人不如犬狗,史书记载“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
胡人自古觊觎便中原富庶之地,往往乘乱世南下,古有西周被北戎狄所灭,后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入主中原。可是在三国这个群雄逐鹿中原,天下大乱之时却没有乘虚南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三国时期各国与外族多有互动,借以达到加强自身的军事打击能力,政治影力及文化渗透力。魏国,从东到西,境内有乌丸、匈奴、氐、羌、鲜卑及东夷等外族。蜀国,有百蛮、西夷、南夷、青羌、氐、叟、僚、濮等多民族。吴国,有三大外夷:武陵夷、南越和山越。
魏国是三国之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势力范围也最大。然而外族引发的动荡也会令如此强大的魏国上下忐忑不安,连曹操每次都要带兵亲自平定,以防后患。随匈奴外族势力的不断扩张,魏朝权力机构丝毫对这一不寻常现象加以严密监视和控制。
当时曹操对其主要政策是:(1)留匈奴单于呼?泉於自己的都城邺城,这是变相地把其当作人质,以其回匈奴造谣生事,发动扰乱魏国的统治地位。(2)命较顺从的匈奴右贤王去处理匈奴的大小事务,这起到了一个比较平衡牵制作用,是个很典型的以夷制夷的例子。(3) 把整个匈奴分成五部份,借以分化及削弱其整体势力。( 4 )魏国令当时的汉人为各匈奴部的司马,以慑匈奴贵族。
蜀国的势力可谓是最弱的要过早地避免灭亡,就要更好地压制内忧。故诸葛亮的《隆中对》早已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即以怀柔政策达到让外族势力向蜀国靠拢、结合,以抗曹魏。之后的诸葛亮的继任者也贯彻了这一方针。由于蜀国的弱小,要仰赖羌人之助,两族之间的关系较好,蜀对其的态度也胜魏朝。所以当时在蜀的外族的习俗服饰与汉人多有相似之处。然,蜀在平定南中后,把南中原无赋役的制度变成了“夷种男女莫不致力”。蜀汉疲命於征伐,巨额的军资只有从南中人的身上掳取。其主要的方法有二:尽量笼络各族的大姓豪强和赤裸裸地剥削了。更甚的是,将青羌万余家移至蜀内,强壮的用作补充兵源,残弱的分给大姓人家做奴隶。南中的外族人民并没有能接触或进入到蜀汉的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将帅,不仅没有擢用,而是继续征讨。即使有,也是廖廖可数的,迫其唯蜀为尊。这无疑是一种高层次的阶级压榨,这也导致了蜀汉人才凋零。
至于吴国,皆是无节地驱民为兵,并无良好的华夷之分。山越人与中原人在质的区别是不屈服於孙吴的统治,坚决不当兵纳粮。但由於山越的族凝聚力涣散,再加上孙权采纳诸葛恪的掠夺山民充兵计划,大兵压境,山越不足以抗衡孙吴政权,只有落得被征服的下场。令人“佩服”的是孙吴统治阶级从山越外族的手里抢人掠地的历史一直随?孙吴政权从建立到灭亡。在当时大多的吴国将领中,皆以战胜山越为居功至伟。如陆逊部从山越外族处获得精兵数万人。这就是孙吴之所以能在三国鼎立的必要条件之一了。反观南越,由於其经济落后,无利可图,故孙吴对其采取羁摩政策,但南越出产的山珍奇品都被当权者及当地豪强一抢而去。
匈奴在三国时表面似无作为,不过为军阀的附庸。然匈奴入塞既久,其部众既渐从事农业,掌握中原比较先进的生产技能,上层部帅亦通晓中国传统文化。其民族凝聚力既然保存,但许多人口又沦为田客、奴婢,深受汉族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此皆可资匈奴上层贵族利用。
待到三国后期,兼并战争的打响,三国最终归于晋。而晋好巧不巧发生八王之乱,严重消耗了汉人的力量。这就给匈奴贵族以可乘之机。由此拉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