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声音︱统编教材改革之后作文怎么教?怎么学?

一堂作文课

专注中小学生阅读和作文指导;关注回复「领取」千元资料免费领

关注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不少教师也有自己的独特的写作教学理念,但是理念实施的效果微乎其微,所以写作教学一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困惑着一线教师。

本套作文教材吸取了众多一线名师的教学经验,集各家之所长,将课堂环节进行细化,具有极大的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

从“单元目标的解说”板块到“技法精讲”板块,让读者对本单元作文要求有一个大致了解;从“读写搭桥”板块到“素材积累”板块,让读者对如何写作有了清晰的思路;从“佳作品析”板块到“升格指津”板块,让读者对写作文并写好作文有了明晰的界定,并明确了提升的方向;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的写作教学会有一些“规则”,从“中考连线”板块,可以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前面板块的作文指导与作文运用的的衔接;最有吸引力的还有最后一个“远程指导”板块,“一堂作文课”APP让读者不仅可以拍照上传课堂作文,还可以邀请单元名师进行作文批改和指导。

整套教材真正实现了可以“听”的同步作文和可以“改”的同步习作的双重目标,真正解决一线教师“教写作难”的问题,和名师零距离接触,在本套教材和名师的指导下,让广大一线教师的作文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

一本好书的指引作用就像一盏明灯,让迷雾中的人们可以准确找到前行的方向。本套作文教材的闪光点远远不止“目标解说”、“读写搭桥”、“素材积累”、“佳作品析”、“升格指津”、“中考连线”和“远程指导”这些板块构造的巧妙衔接和层次的递进,还在于其每个单元对作文极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第一单元的写作要求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这是一个贯穿写作教学始终的宏大目标,如何让写作从生活出发再回到生活,如何练就孩子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慧眼”,解决写作的“无物”和“无我”。单元名师姜艳老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姜老师对“观察”这个细节进行了发散,教给学生要调动五官进行细致观察,设计了贴近生活的系列写作活动。正如莫言说:“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从而激发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第二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学会记事”。叶圣陶说:“叙述文的材料是客观的事物,写作的目的在于传述。”“传述事实”这个要求学生很容易达到,本单元名师王桂兰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的有感情以及注重对语言的锤炼,所谓写出真情实感,前提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语言的的锤炼则可以通过多写日记或仿写来提升,正如老舍所说:“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基本功,最好的窍门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每天几十个字也好。”只有这样的日积月累才能在语言和情感上有质的飞跃。

第三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写人要抓住特点”。本单元名师黄岚老师指出:观察是第一步,而最重要的是如何抓住人物特点?黄老师指出其方法在于细节的刻画,而刻画细节不是要求面面俱到,抓典型事件就成了关键点,黄老师在“读写搭桥”板块为我们详细讲解了每一种细节描写的特点,便于学生在写作中具有相应的选择性和指导性。

第四单元的写作要求是“思路要清晰”。叶圣陶说:“思路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关于思路问题,教学参考给我们的建议是:读透文题,审清题目要求;明确中心,果断取舍材料;依据文体和题材,确定写作顺序。本单元名师丁卫军老师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心、线索、照应、过渡”等细节的润饰,让作文更有质感。

第五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如何突出中心”。对于“突出中心”的话题,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抓住典型材料,进行主次分明地写作以外,本单元名师叶玲老师还教给我们如何在标题上着手,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在手法上着手,用欲扬先抑的方式让文章中心更加突出。

第六单元的写作要求是“发挥联想和想象”。本单元名师周丽老师把“想象和联想”这样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周老师从想象的定义、联想的定义、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想象和联想的异同等多角度将这样抽象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细节指导中,让学生在明晰了二者区别之后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让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作文在想象中升华。

高尔基说:“我在提笔写之前,总要给自己提出三个问题:我想写什么,如何写,以及怎么写。”本套教材不仅仅解决了学生的困惑,也同时解决了一线教师的困惑,在教学之前,让我们懂得去思考:我想教什么,如何教,以及怎么教。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本套作文教材也不是浮于表面的理论指导,而是细节的深度打磨,让一堂作文课真正出彩,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让作文教学之路走上正道。

成都市龙泉驿区四川师大附属第一实验中学

语文老师张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