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李玉秀:戈壁红沙的魅力

原创作者:李玉秀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戈壁红沙的魅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了花花草草,认识的不认识的,随走随拍,已占满了手机里的空间。四季更替,风景各异,美不胜收,不想漏掉闯入眼睑的任何一个,心已成为美丽的花海。近些天来,满眼的秋色更是醉了心田。前些天从读书会会员群里看到张继炼老师发了一组照片,鲜鲜嫩嫩,细细密密的,喜人的模样吸引了我,仔细端详辨认:这是什么花草了?像是在哪里见过,应该是生长在戈壁滩上的一种草,美的变了样,一时间想不起来叫什么名字了!

群里一位姐姐问:“这么美的景是什么?”张老师说:“是红沙。”对呀,是红沙,是红沙!但在我的记忆中并没有这般迷人。红沙不陌生,因为我是在戈壁滩上长大的孩子,记忆中的有色草,是羊咩咩们喜爱的美食。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它的陪伴。看见它就让我想起小时候父母常常带着我们去亲近原生态的大自然,认知大自然中许许多多的生命物种,红沙就是其中之一,是比较繁多的一种,枯萎后的枝根捡回来还可以烧火做饭,记忆很深很深。戈壁滩上的红沙,因为长得稠密,远看就是成片成片的,灰白色的枝条上长满了细细密密的淡紫色圆柱形小苞荷,招人喜爱。那时候雨水少干旱,苞荷干燥生硬,常常自行脱落,洒落一地,随风飘荡。也因风沙大,牲畜多,不等长成最美的样子就被一扫而光了。现在看到它仍有一种情愫在里面,就好像是失联了多年的朋友突然间有了消息,很想去见见它,一睹它现在的风采。

下午朋友几人相约前往,一路上隔着车窗望去,远处的山坡,沙梁,草滩显得宁静苍凉,影影约约的也能看到黄草中的一抹色彩,斑斑点点叫人心切,好在路途不远,很快到达目的地便迫不及待地下了车。驻足放眼望去,真的是太美了!前方是苍劲巍峨的贺兰山,在山脚下的不远处是“绿茸山庄”所在地,许是父亲山(贺兰山)的庇佑,树木依旧葱郁。在即将到达“绿茸山庄”路边西南方向的一块沙粒地上呈现出一片耀眼的美景。我快步上前,欣喜无比!那一墩墩,一簇簇,一团团,似红,似紫,似黄的美丽红沙,它们脸按着脸,背靠着背,手牵着手骄傲的肆意绽放着,身着金装的芨芨草也毫不示弱,在秋风轻拂中轻轻的摇曳着美丽的身姿,似乎在说:“欢迎你呀,我亲爱的朋友!”此时正是夕阳西下时,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的绚丽多彩,妩媚动人,为这方土地增添了一道道诱人的景象。相机咔咔声连续不断地响着,快速留住了它美丽的身姿。

看过红沙后的这些日子里,它的美艳真的惊到了我。脑海里时常浮现出它鲜嫩的模样,也或许是曾经那似近似远的记忆吧,就想动笔写下来与照片永久留存。为了能够写得完整,全面一些,感觉自己观察了解到的还很肤浅,还需要再去看看,于是约上妹妹,梅英姐姐再次来到了这块红沙地。蹲下来,轻轻握住枝条,似握住了老友的双手一般,细细的再次端详,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把那些年,这些年的话儿拉,你还是这样随性潇洒,我还是这样念你无比!红沙,它的形状是分枝小灌木样的,植株仰卧,植皮不规则波状型,老枝灰棕色,小枝灰白色多拐。它的生性不娇贵,几乎能生长在所有土质上,在海拔500—3200米的荒漠,半荒漠的山鹿洪积平原,山前砂砾,戈壁滩等。它的生命力顽强旺盛,只要有60—300毫米的水量就可以存活,生长。枝叶前面已说到就不在赘述。它的果实很有意思,长得奇妙。蒴果呈锤形,具3棱,长4—6毫米,3瓣裂开,种子3—4颗,全部被绒毛毛包裹着黑褐色。花期为7—8月份,果期为8—9月份。有意思的是它还有几个很文艺的别名:红虱,红衫柳,琵笆柴,海葫芦根,琵笆柴,想想它的样子还真像。更让我惊奇的是它还是一种药材,功能:却湿止痒,主治:湿疹,皮炎(外用)。真是长知识了。

离开出生地已有三十三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认知也有所不同了,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一片红沙就不仅仅是草的感觉了,就如莎士比亚所说:“草木是靠着上天的雨露滋长的,但是也敢仰望苍穹。”这于古人所说的“草不谢荣于春天,叶不怨落于秋日。”同理。人与大自然就是一个和谐共同体,共同拥有一个太阳,一个地球,每一个生命物种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是被平等相待的,只是生存的规律和分工不同而已,都是值得去敬畏和爱护的,各尽其能,各显其美,顺遂自然!想想,这个世界如果没有这些花花草草的妆扮,将会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很枯燥寂寞,单调无味呢?就像现在的我,在没有看到这些花草时心如止水,当看到这些花草的时候内心便泛起层层涟漪,充满了爱和喜悦!

近些年来,当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退牧还草,草畜平衡,飞播造林,保护原生态环境,已大见成效,无论是城市,乡村,牧区,花草树木都长成了最美的样子。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享受着优越的物质生活,享受着优美的原生态美和再生生态美,享受着大自然慷慨无私赋予天下生灵的恩惠!爱家乡的一山一水,爱家乡的一草一木!愿家乡的红沙年年如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