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先早课|万物,四时

万物与四时,《内经》所言多矣。天下万物无不在四时之中变化,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又“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人乃万物之一,故《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万物应四时,人亦应之。《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移精变气论》云,若“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因此《内经》强调要“调于四时”。

《内经》中相关论述颇多,宜当深思之。

刘更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0)

相关推荐

  • ​《兴五福销六极》白居易

    问:昔周著<九畴>之书,汉述<五行>之志,皆所以精究天人之际,穷探政化之源.然则五福之祥,何从而作:六极之沴,何故而生?将欲辨行,可明本末.又今人财耗费,既贫且忧,时沴流行,或 ...

  •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八观

    中医药文化的定义尚不统一,我认为:中医文化应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中医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吸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

  • 尚先早课|​谨和五味,必顺四时

    上句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 ...

  • 尚先早课|人有两目九窍,天有四时五行

    上句节取自<灵枢·邪客>:"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此言天人相应, ...

  • 尚先早课|连四时,化五节

    本句见于<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 中医学对生命认知的特点,是生命状态下人与天地时刻保持着沟通,其中脏腑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曰 ...

  • 尚先早课|五脏六腑之海,四时八正之气

    五脏六腑之海,<内经>中多有所及,主要指阳明或胃.如<素问·太阴阳明论>:"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素问·痿论>:&q ...

  • 尚先早课|周于五脏,调于四时

    周于五脏,言卫气周行于五脏.<灵枢·卫气行>云:"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于阳,即行于 ...

  • 尚先早课|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

    中医诊病,法有四诊.四诊之中,尤重色脉.<素问·移精变气论>说:"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 ...

  • 尚先早课|三气杂至,两神相抟

    上句见<素问·痹论>:"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此言风.寒.湿三气混合侵犯人体而 ...

  • 尚先早课|厚德清静,府精神明

    厚德清静,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敦阜之纪,是谓广化,厚德清静,顺长以盈,至阴内实,物化充成."敦阜,言土气太过.敦,厚.阜,土山.敦阜之纪,即土运太过之年.土主长 ...

  • 尚先早课|阴平阳秘,阳杀阴藏

    上句见<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