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就是你以为的?

日本国宝级电影大师黑泽明,在早年间执导过一部经典影片叫做《罗生门》,该片讲述了在12世纪的日本,一起由武士被杀而引起的一宗案件以及案件发生后人们之间互相指控对方是凶手的种种事情和经过的故事。

剧中本就为数不多的几位演员,樵夫、强盗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来做证的女巫,各自基于自身的利益讲述也演绎了各自版本的武士被杀的事实经过。最后抛出问题引发观众的思考,人性到底都是黑暗且自私的还是像结局步行僧说得那样世间到底还是有人性在?

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每当回首过往,总会遇到一扇门,一扇以自己作为主角,剧情可以由自己任意改编,且结局永远都将有利于自己的一道“罗生门”。

我们热衷于研究历史、探究过去,殊不知历史很大可能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作为后来人,你不太可能再有机会看到这位小姑娘的素颜。历史终归是历史,过去的终将都会过去,也许真相有且仅有一个,也许真相本身就有很多个,只不过机缘巧合之中,你看到的真相就是你自以为是的真相罢了。

俗话说“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这句话放到如今这样的社会、这样的环境还真的就是恒古不破的真理吗?

例如,不巧你的一位至交好友的微信号这几天正好被盗,盗号者并不想用别人的号、穿着别人的马甲、装扮成别人,来和你拉家常、套近乎,也许他的目的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骗财,如果骗色可以不用出面就能得逞的话,相信骗子也不会手下留情,当然如果你的姿色令他下不了手

除外。

显然这次冲你借钱的理由是有备而来,或许他通过你俩过往的聊天记录中,能探究出一些你俩最真实的关系出来,甚至他也可以将这些所谓的大数据,交由人工智能AI来识别并进一步处理。

于是,不出意料地,你收到了一条热情洋溢的信息,信息中历数了你俩多年所经历的不为外人所知的一切秘密。例如一起出生入死,一起上过山,一起下过乡,一起打过鬼子,一起扛过枪等等,总之,这些年积累下来的深厚友谊的价值,足以换回结尾处他开口要的那个数字。

当然,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且久经沙场的人,不出意料也一定会掂量再三后,机智地给你的朋友拨去一通电话,从而一探究竟。也许,正是这通电话,才让你朋友幡然醒悟,到底是哪个混蛋王八蛋利用老子的名义四处招摇撞骗?

一场惊险的误会过后,庆幸还没造成朋友们损失时,立马跑去修改微信密码,并第一时间昭告天下---一切以本人名义向您借钱的短信,纯属子虚乌有,大家切莫信以为真。

显然,此处的眼见为实(所有的信息,以及信息中描述的所有的事件及友情全是真实的)均为虚,而所有的耳听为虚均属实。

试问,此时你应该相信的是眼睛还是耳朵?

基于上面的事实,我们不妨再“阴谋论”一下,再大胆一次继续假设,假设微信号被盗只是一个幌子。

也就是说你的朋友微信号压根儿就没有被盗,而说不准你和你他的一众朋友均是他“调戏”的对象呢?他或许此时此刻就真得缺钱了,想到了这招绝妙地“众筹”的融资方式呢?

按照这个逻辑,继续将故事推演下去,如果此次他得逞了,他即可以不欠你的钱还可以不欠你的人情,甚至还能借此嘲笑并数落你一通。如果没能得逞,大不过就是生活中多了一个小插曲、湖面上多了几层小涟漪,大家虚惊一场,一笑而过、一骂而过罢了!如此想来岂不是一箭三雕嘛?

再问,哪个又是事实?哪个才是骗局?哪个是你的朋友?哪个又是那位骗子呢?

其实,仔细想来,每个人的一生中不知道要经历过多少个被他人“玩笑”裹挟着的真实诉求?此时的玩笑成了挡箭牌也成了能够将彼此关系恢复和退回原地的台阶。

所有的事件最终的结局,都以你愿意相信的结果在呈现着。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不同的人之中不同的学识以及知识储备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信仰,不同的道德观,均会呈现出千变万化和千姿百态来。

有句话说得好叫“尽信书不如无书”,书及其承载的内容往往是人们对于过去的描述、提炼、总结,它有时承载的还是人们的思考及想象。

也许,所有的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这个事实的你,是一个怎样的你。

有一个怎样的你,就有一个对于某种事实怎样认知的结果,也即是事实就是你以为的,自以为是的是便是事实本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