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陈何芳/靳娜:硕士生买课学习的不适感个案分析

关键词:硕士生;买课学习;不适感;个案分析

摘 要:在“美式”学习要求的不适感个案中,学习者适应的是中国大学课堂对学生参与度的宽松要求,不适应的是美式严格要求,这种模式差异给学生带来学习适应力的挑战。学习“不适感”源于脱离了学习模式“舒适区”,容易带来学习中的低效或放弃。但其益处在于能够丰富学习阅历,利于学习者基于试误而做出更好的抉择。

“买课学习”在中小学被称为“报班”,在大学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存在。硕士生的课业不像本科生那样繁忙,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可自由支配;硕士生的脑力劳动强度更大,更有需要通过“买课”进行休闲减压或者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技能。但是,访谈发现硕士生买课学习中会遭遇“不适感”的挑战,值得基于个案开展分析。

一、个案:“美式”学习要求的不适感个案

心理学专业的S14在买课学习英语时体验到学习的不适感。她说:“我之前报了一个类似于给美国研究生开的那种课,每周要看四五篇文献,要写英文的读书笔记。我就觉得这种课压力好大呀,比我在学校正式上课的压力大多了。后面我就感觉跟不上进度,上了半年就退了。不过,坚持的那段时间,还是感觉自己特别充实,很有收获。”

二、简析:中美学习模式差异需要适应

S14适应的是中国大学课堂对学生参与度的宽松要求。相比于国外研究生课程,国内研究生课程相对轻松。传统形式上的课程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授课的主体,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学生较少主动参与。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影响下,部分高校的课程打破传统模式,教师将课堂主体地位让给学生,采用专题汇报、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教学。比较常见的形式是,教师将课程以专题形式进行组织,让学生自由分组,每个小组自主进行所选专题的学习,最终在班级范围进行分小组汇报。由于班级人数较多,专题汇报的机会落在个体身上就不太多,学生一个学期可能仅仅进行1-2次的课程汇报。因此,在整个课程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任务较轻。

S14不适应的是美国大学课堂对学生参与度的严格要求。美国大学的课程大多倡导独立自主,崇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发展。通常教师并不对课程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展开,而是在课前布置大量的自学任务,将课堂时间主要用来讨论与提出观点与见解。学生每周都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学习报告,在课堂上也需要积极表达观点,参与实时互动。这种紧张的学习状态对于国内学生来讲压力过大。

中美大学生学习模式差异对S14带来学习适应力挑战。在S14个案中,学习者习惯了日常中等强度的学习,一旦进入类似国外课程的学习,就会陷入学习压力无法承受的困境,出现学习适应的问题。如果学习者无法顺利渡过适应期,学习活动便无法坚持下去。这样的适应性困境并非罕见,在硕士生买课学习中,由于学习内容、学习环境、教师风格、知识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学习适应问题较为普遍,值得学习者和教育者加以关注。

三、弊端:超出舒适区造成低效或放弃

学习“不适感”源于脱离了学习模式“舒适区”。不适感可能存在于课堂环境、课堂语言、学习方法、同学关系、学习求助等方面。比如在S14个案中,她来自心理学专业,买课学习英语。“课堂环境”虽然气氛活跃但让她精神紧张;英语作为非母语会带来“课堂语言”的压力;需要课前大量阅读和写作带来“学习方法”的压力;无法借助集体力量来分担任务带来“同学关系”压力;买课学习难以求助课程之外的师长带来“学习求助”的压力。相比较而言,这样的学习超出了常规学校教育的“舒适区”,增加了学习的陌生度和艰难度,容易让学习者产生“难以适应”的感觉。

学习“不适感”容易带来学习中的低效或放弃。在S14个案中,她虽然说“坚持的那段时间,还是感觉自己特别充实,很有收获”,但还是上了半年就中止了。这说明学习“不适应”带来的挑战度往往比较大,导致了“适应成败”的后果。适应成功,可能习得了新的学习内容,增强了学习的变通能力,扩大了自己的学习“舒适区”。而适应失败,则会失去耐心和信心,无法做到继续坚持,即使能认识到“新模式”的好处,也不能做到契而不舍。

四、益处:既能丰富阅历也能优化抉择

学习“不适感”丰富了学习阅历。对于学习者而言,“经验”和“阅历”都是宝贵财富。当人们一直坚持某项学习,甚至“活到老,学到老”,会积累大量经验,做到“孰能生巧”。而有些人出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在学习中不断接触陌生事物,体现出更多的“尝新”而非“重复”。产生学习“不适感”,也意味着又有了突破“学习舒适区”的契机,有“适应成功”的一半概率,这对于终身学习而言是扩大了机遇与挑战,总体而言效果趋于积极。

学习“不适感”因试误而促进了抉择优化。当学习者的机遇增多,抉择的数量就会增多,抉择质量也会随之提高。对于学习者而言,买课学习本来就属于“另辟蹊径”,是对学校教育的额外补充。当感受到学习“不适感”,学习者会加强自省和自查,分析哪些方面存在不适,什么原因引起不适,如何应对这种不适。比如S14虽然有“不适感”,但她认为美国模式的学习更有收获,这属于价值厘清和认知拓展;她半年后放弃坚持,可能是综合分析了自己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即使我们无法判断她的抉择是否正确,但抉择的具体分析过程和抉择经验的积累,对于她的人生应该有益无害。

总之,所访谈的个案呈现出中美学习模式的巨大差异,说明学习“不适感”需要应对。这种“不适感”主要源于离开了学习的“舒适区”,往往会造成学习的逃避或放弃。但“不适感”也增强了学习阅历的丰富度,学习者面对不适而做出的抉择,也会因数量的积累而带来质量的提升,利于找到适切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