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今日:迟到的纪念

一战华工赴欧

时间定格在1998年11月2日,这是一个值得人们铭记的历史性时刻。

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80周年。在巴黎华人聚居的十三区,在巴黎市政府的支持下,为纪念一战中为法国捐躯华工的立碑仪式隆重举行,以彰显十几万华工在一战时作出的贡献。

“一战期间,数万华工陆续来到法国。在法兰西民族处境危难的时刻,他们为法国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我们今天立碑感谢他们。”时任负责老战士事务的国务秘书马塞雷先生说道。

一战赴欧华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

“以工代兵”:万里赴戎机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性质的世界大战降临在欧洲。随着战场外延不断扩大,全球共有三十多个国家被卷入这场劫难。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社会满目疮痍,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中国是否参战?若参战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介入?这是当时社会各界、各派势力所争辩的议题。尽管国力式微,但在当时中国的外交决策群体眼中,一战仍被视为成为国际社会平等一员、争取树立全新国家认同形象的一次战略机遇。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共约十四万名华工前往英法支援战争,他们被西方人称为“苦力”。解决战争遗留问题的巴黎和会上,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贝尔福却指责中国对一战毫无贡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曾在一篇文章中称,中国人在一战中的故事被“彻底地遗忘了”。▼

早在1914年北京政府就多次谋求派兵参战,均被日本阻挠。日本则率先对德宣战,强占胶州湾,进而又提出了“二十一条”。日本的行径使中国借参战加入国际社会的决心更为坚定。

随着大战的深入,协约国集团劳动力吃紧,纷纷要求中国加入协约国参战。时任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断定协约国将胜,首提“以工代兵”变相参战的战略构想。华工受雇于私营公司,提供战场劳动力。既巧妙地支持了协约国,又规避日本、德国干预。

得到中国政府的许可后,各协约国陆续在华设立招工局和华工待发所进行招募活动。这些人员经过报名登记、体格初检、签订合同等手续之后,又被编排成班、连,开始队列、行军、体操等体能训练。经过短期集训之后,登上英法商船,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战场。

加拿大陆军医疗队哈里·利文斯顿上尉为华工体检,

摄于1917年▼

也许他们当时并没有料想到,当经历千辛万苦最终踏上欧洲大陆后,迎接他们的是更加残酷的现实——苦难和死亡与每个人时时相伴……

“一流工人”与“特殊军队”

起初赴欧华工的工作设定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他们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甚至随着战争的进行,很多人被迫投入战斗。就此而言,他们不仅是协约国眼中“一流的工人”,更是“特殊的军队”。

到达欧洲的14万华工,除部分被安排至军工企业外,多数被送往战事最吃紧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从事战地作业。

华工主要从事修铁路、挖战壕、搬运物资等工作。他们的工作表现褒贬不一,不少军官给出正面评价,如“守纪律、聪明的优秀工人”“能完成更为繁重的任务”等。▼

无论前线还是后方,华工从事的都是最艰苦、最繁重的工作:挖战壕、修工事、埋尸体、伐林木、采矿山……但凡战争所需,他们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随着战局的变化,战场的转移,华工们须经常更换劳作地点。每次转移都是在炮火轰鸣、战火即将降临的紧急情况下,逃跑般地急促中进行。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疫病工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切无不时刻威胁甚至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

在欧洲战场上,华工们超强的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给西方人留下深刻印象。英国记者韦克菲尔德说:“每一位华工都是顶呱呱的多面手,能忍难忍之苦,工作风雨无阻、冷热不惧……对英国远征军的各种工作需求,都能应付自如。”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在炮弹的狂射之下他们能保持很好的姿态,毫不退缩。”

据中国公使馆统计,当时在英军服务的华工中,有名有姓的死亡者就达9900人。实际上,根据战后的清点和统计,在法军和英军中的华工死亡者和下落不明者接近两万人。

无声的结局

当1918年一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时,各协约国无不沉浸在胜利的狂欢中。而华工们却没有得到战胜国国民的那份待遇。在战争结束的那段时间里,他们仍在被迫冒着生命危险,用落后的工具,去清理战场上遍布的地雷和尸体。至于这些为协约国做出巨大贡献华工下一步去留问题,更是长时间没人过问。

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对东方故土的思念让许多人放弃争取外国国籍的机会。留在欧洲的华工不少没有工作,没有家庭,更没有荣耀的光环,人生之旅充满艰辛……

歧视和沟通障碍等现象在华工和当地人之间广泛存在。工友多为目不识丁的农民,为挣钱养家“下欧洲”。▼

更为遗憾的是,这段历史在近一个世纪中却被人为地遮蔽和选择性遗忘。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此前,在英国近六万座一战纪念碑中,有的甚至是战马、军犬、鸽子的纪念碑,却没有一处提及中国劳工。很多欧洲人甚至不知道华工曾经参加一战。

归国华工同样没能摆脱生活的困境。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大多数归国华工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及任用。北洋政府为防范归国华工传播革命思想,低调处理华工参战问题。受在欧洲工作经历限制,归国华工的就业选择面极为狭窄。大多生活穷困潦倒……

迟到的告慰

历史可以尘封一时,但不会被永远忘记。在法国华裔社团奔走呼吁下,上世纪末法国政府公布了有关华工的文献。尘封的史迹终于重见天日。这个沉默已久的群体才重新走进世人视野,其遭逢际遇令很多欧洲民众感慨不已,法国政府甚至称其为中法关系的先驱。1988年11月28日,法国政府向吕虎臣、曾广培两位仍健在的老华工颁授代表军人最高荣誉的“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时任总统希拉克致函表达了对华工的敬意:“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与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

此后,比利时、英国等前协约国成员开始发掘整理华工的史料,并于多地设立华工纪念碑,纷纷正视这段历史。

比利时波普林格一战华工纪念园的纪念雕像。▼

结   语

在当代大多数人的传统认知中,一战似乎只是西方列强间一场互相厮杀而已。然而,在那个时代的全球变局中,中国岂能偏安一隅、独善其身?

作为来自底层苍生的一群普通农民,14万华工在北洋政府和协约国政府安排下,背井离乡,驰援欧洲。他们是承受苦难的一代,也是创造历史的一代。

时代的车轮不停转,华工的故事永流传。14万华工的英勇事迹,不该被历史遗忘。他们的印记,早已被刻在那片他们曾踏足的土地上,成为共和时代国人走向世界的先驱。


文案:李佳滨 | 编辑:廖  璐

原创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

感谢耐心阅读,喜欢一定要“在看”

每天5分钟,成为朋友圈的历史百科小达人

“星标”置顶不仅准时还不迷路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