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件事
一周前,看到喜欢的王路老师开了写作班,于是欣欣然就报名了。昨天是第一天讲课,之前老师布置了作业,删改红楼梦,修改自己的文章,有点没太明白,第一次作业没做。但是昨天上了老师的第一课,有点搞明白了,为什么从老师的第一本书就一直在追,除了喜欢老师文字里表达的每个人内心都有的东西,还有一点昨天的上课时感触颇深。
客观而真实的表达,有同学将原文改的比较像现在的网络小说文字,老师念完之后说,这种文字我没有任何意见,这是表达了作者你当下的一种想法,但是我们删改原文,要注意的是原文的主旨,加进去的段落就不会显得太突兀,比如说,同样好看的王昭君和杨玉环,如果上下半身换一下,就未必有那个美感。王路老师说,之前学习书法时,有人说把天下书法写的好的文字,都挑出来,放在一起就是最好的,这一点他是不认同的。
对照老师讲课这些内容,反观了一下个人这几年的生活状态,发现常常用带入式的方式,用“我觉得”来与对方沟通,就是听到别人说什么,第一反应就是会比较,然后感觉别人不对,会直接讲出来,这样不好,说心里话,非常缺乏说服力。之前和身为资深心理学咨询师的朋友谈这个问题,她说,当你感受到对方的言语或者行动带来的不适时,可以表达出来。后来,思考了这两种情况,好像王路老师提到的尊重原稿,尽量依照原文主旨拟写文字。他人讲话或者行为让我们的感受并不是很适应,当我们表达出来我们的感受,实际上是一种尊重,以及期待和对方达成更好的沟通的一种主动方式。这两者没有矛盾。
不能因为自己做了,而怨恨周围的人没有做。我们会有一种道德标准去衡量周围的人他们的言行等等,说不上我们会怎样,但是总是觉得周围要有能主动出手的人,其实从某方面来讲,我们并不算是品德高尚的人,换一个维度去看,有时候我们会找理由为自己不去做某件事说辞,那么其他人就更有理由这么解释,所以,如果自己做了某件事,就不要做了而怨恨你认为本该他人做而没做事的人,换句话说,你要不就去做,要不就不做,不要说那么多。
理解别人的同时,尽可能去要求自己。这个有点难,因为基本上我们都是反过来的,总是期望要求别人,然后让别人理解自己,但是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这么想,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越来越困难,反馈出来的结果就是太难沟通了。其实当我们表达的足够清晰,拿出为大家共同考虑的诚意,前提也是的确站在双方的立场考虑,那么事情不会没有转机,当然即便最后未果,至少我们都努力过。
人,不可能一直进步,是人都会有偷懒,贪图安逸,趋利避害的想法。虽然不能每天进步,但是至少懂得自己的状态,可以努力去改变和调整,也是可以进步的。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好人,我们有时候眼中的好人,是因为太过关注他的优点,或者我们内心关注的点,而忽略了他身上的缺点,以至于把他想象的太过完美,当然,这种情况,也是很可怕的,未来,但凡这人有一点让我们觉得不好,就会将整个人在心中的形象颠覆,所以,用立体的眼光看人,甚至可以说,尽可能地去看他的长处,但是也要懂得,是人都有缺点,这才是一个真实而完整的人。
想做事,虽然要考虑清楚,但是总有要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所以,动起来也是关键,而且,不要总是担心周围的人怎么看,其实吧,现在这个忙碌和浮躁的时代,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事情,操心别人的事,等着看笑话的人真的很少,有那么一个两个,其实也是我们努力拼搏,达成理想的动力吧。
看事情的时候,不要武断表面,而要看到更高维度和更高层的东西,就像这次新冠病毒的发生,虽然中国的情况好转,但是国外的形式令人堪忧,周围有人开始谈论那些出国留学的人,讲述资本主义国家不好等等,大家讲的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从更宽的角度和更高的维度去看,国外的人也是人,看别人的不好幸灾乐祸,很难说将来会怎样,毕竟人类在病毒面前才凸显出不分国籍,不分贵贱,如果遏制病毒泛滥,如何尽快研制出疫苗和药物才是我们要关注的,其他的都有些跑偏了,这只是举例,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比如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看似与我们无关,其实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关,所以,力所能及能搭把手,就帮一下,帮不了,也不要落井下石。
认真,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不管这件事的初衷是什么,或者是走个形式,但是到自己这里,就不能敷衍了事了,新冠病毒爆发以来,相信很多人都明白了一件事,人能活着真的不易,而能认真对待每一天就更加珍贵了,所以,不管做什么事,都认真点,认真的做事,认真的做这件事的同时,认真地对待参与这件事的人,坦诚,客观,积极,尊重事实的同时,鼓励他人,并尽可能地多做一些。
这几天,能想到的事,就这些,当然想到并不代表做到,下面要下功夫的地方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