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真相:你的亲友里,都有可能有四川人?

作者|我方作者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3558,阅读时间:9分钟

历史提问

“湖广填四川”真相:你的亲友里,都有可能有四川人?

在中国人口迁徙史上,“湖广填四川”堪称是桩震撼大事。但真实的“湖广填四川”,绝不仅是好些“历史票友”认知的“清初湖广百姓移居四川”。它的时间跨度要久远得多,影响更是十分深远。

其实,哪怕仅看“湖广填四川”之前的四川历史,就几乎是一部“移民史”。战国至秦汉年间时,来自关中与中原大地的“秦民”“六国豪民”,就成了当时四川大地的生力军。仅公元前310年这一年,在巴蜀设郡的秦国,一次性就往四川大地“移秦民万家”。四川大地从此得到开发。比如书写下动人爱情的汉代蜀地奇女子卓文君,就是“移民后代”。此后从三国至唐宋,中原百姓迁入四川避乱,也都是常态。

至于现代人津津乐道的“湖广填四川”,也并非是从清代开始,而是起自明朝洪武年间。

明朝建国后,由于历经数十年战乱,当时的中国人口大量减少。在当时全国范围内,“百姓稀少,田野荒芜”是常见现象。由于人口稀少,许多府州县都纷纷“降格”,四川更成了重灾区,仅在洪武十年,四川布政司就有数十个县,由于缺乏人口不得不合并。昔日人丁繁茂的云阳州、万州都降为县,“成都路”改为“成都府”,四川全境百分之七十的州降级,百分之五十七的县被撤并,即使“合并”以后,有些县依然“土著人户止七八家”。

值得一提的是,明初四川人口的锐减,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川人外迁”。明朝立国后,东南沿海面临倭寇的威胁,因此设立了大量卫所。卫所里屯田的军户,主要来自包括四川在内的西南各地。山东掖县当地有资料可考的1000多个明代村庄,大多都是四川移民所建。当地一些村子里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树,原产地也在四川。仅山东胶东半岛的四川移民,就主要来自奉节、德阳等县。好些山东大家族,都能在四川找到“实在亲戚”。比如山东掖县望族宿家,其祖上就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四川夹定州嘉江县”。

这样一来,四川地区的人口,锐减程度也就触目惊心。以《明实录》的记载,明朝平定四川后,四川人口大约有四十多万人,仅为元朝末年的一半多。稀缺的人口,也导致当地生产近乎瘫痪。曾是历代“粮仓”的四川,不但“户粮多不及数”,而且严重依赖外省粮食输入。于是,明朝版的“湖广填四川”开始了,这场人口大迁徙,在明代史料里也有个常用词:奉旨填实。

怎么“奉旨填实”呢?比如四川望族宗氏家族的族谱就记载,他们元末时本居住在湖广麻城地区,明朝洪武年间时由于明朝“恢复西川”,所以“奉旨填实”,即举家迁入四川。另外合阳刁氏、泸州王氏等明代四川望族,同样是明初年间从湖广麻城迁来。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搬空”的景象,比如孝感地区就是“乡人尽搬入四川”。多少家族就是这样扶老携幼,踏上一条艰难的搬家路,然后到四川后“列屋而居”,互相照应着开始新生活。

(山西洪洞明代移民情景再现)

而这条迁移路,也比很多现代人想象得艰难。从地图看,似乎当时从湖广到四川的距离还不算远。但实际上,由于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湖广到四川几乎没法“直达”。明代的地方志告诉我们,他们这一路,通常都要从湖北进入陕西,再翻越大巴山进入四川北部。这一路到处是“人烟几断”,到底目的地后只能“结茅且止”,开始艰难的拓荒。

而这些明初的移民们,依据地方志的记载,几乎近八成都来自湖广地区,另外还有来自江浙、江西、山西、陕西等地的移民,可谓是实实在在的“湖广填四川”,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到洪武二十六年时,四川人口就突破了一百五十万,垦田突破了24万顷,曾经“降级”“废弃”的州县也基本恢复,经济开始高速复苏。

但总的说来,明初这场“湖广填四川”,只是明代“洪武大移民”里的一环。而且终整个明代,四川也都是一个“人少地多”的省份。相比之下,清代的“湖广填四川”,却是更深远影响了中国古代人口与经济的版图。

明末清初年间时,四川再次陷入了持久的战乱。从明末农民战争到清代三藩之乱,近半个世纪时间里,四川经历了一遍遍战火荼毒。比如明初时从湖广迁入的四川江津县望族周氏,这样一个在明代时一度有上千人的大家族,到清初时竟只幸存了六人。

大家族尚且如此,清初四川的人口损失,整体状况更触目惊心。且不说“农民战争”“抗清战争”等大事件,仅是康熙年间肆虐天下八年的三藩之乱里,吴三桂的叛军与清军,就曾在四川反复争夺厮杀,双方也都曾在当地大肆烧杀抢掠,造成四川各地“十室九空”。由于人口大量减少,四川还一度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土”,各地老虎大量繁衍,造成严重“虎患”,每年“死于虎瘟者十之二三”。清初的史料这样描绘四川的浩劫:种种毒害,惨目伤心。

在各种灾难的肆虐下,清朝开国后的半世纪里,四川境内是一片惨不忍睹的荒凉景象。在“三藩之乱”爆发前,以清王朝的官方户口统计,四川全境就只有八万多人口,仅为明初的五分之一。许多州县“遗黎几尽”“实同无人之境”,也就成了无人区。重庆周边的官道上“郊原多虎狼迹”,基本就是虎狼的自留地。康熙初年的成都城,也是“绝人迹者十五六年”。“三藩之乱”结束十多年后,曾以繁华著称的乐至县,也只有27户人家。

在这样的巨大危机下,清王朝以空前优惠的国策,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活动。特别是从三藩之乱结束起,只要周边省份的百姓愿意到四川垦荒,不但土地有产权,五年免赋税(有些地区免十年赋税),子弟更可以入籍四川考试。这等于是既给眼前的实惠,又给未来的前途。与此同时,“招抚流民”的数量,也成了清政府考核四川当地地方官的硬成绩。“优惠国策”加上“硬杠标准”,一场持续百年的移民大潮,终于火热爆发了。

而且和明初不同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时,长江沿线的水运交通已经十分发达。移民们已不需要绕路翻山,直接可以经水路进入四川。于是,在整个康乾盛世时期,在湖广入川的水路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大量移民,乾隆年间时竟是“日以千计”。乾隆年间的川陕总督查郎阿的估算,仅湖南湖北两省,进入四川的移民就有数十万之多。到乾隆四十一年左右时,四川全省的人口已达到一千万,其中第一代移民有六百多万。

这些移民里的绝大多数人,都来自湖广,因此有“湖广填四川”之说。但发展到清代中叶时,其他各省的移民比例也在悄然增加,特别是到了18世纪,广东也掀起了“填四川”的风潮。一位四川籍的新中国元帅,就曾在悼念母亲的文章里,描述了祖籍广东韶关的母亲家族,移居四川的过程。这篇曾收录于初中课本的文章,其深情的文字,当年曾叫多少学生泪目。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移居四川的广东移民们,有很多人都家境殷实,却宁可变卖家产,也要“各带盘费,携妻子兄弟安分而行”。为的就是到四川“成立家业,发迹兴旺”。同时还有许多无地和逃荒的农民。清代四川一些地区的广东移民数量,甚至高于湖广移民。比如在四川简阳县,广东移民就占到了近一半。与之相似的还有福建移民,四川许多地区的福建籍移民,在乾隆年间也一度占到百分之十以上。

其实,发展到乾隆年间,“填四川”的热潮,早已不止局限在湖广了。清朝中叶时,中国人口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各省土地兼并加剧,人地矛盾激增。传说中“人少地多”的四川,就成了多少贫苦家庭的希望。特别是在18世纪末,四川周边的湖北、湖南、江西、云贵、山西、陕西、福建、浙江、甘肃甚至山东江苏等省,几乎都有流民拖家带口奔向四川,在清代的成都,山东移民居然都占到了百分之五。

换句话说,清代的四川,几乎“包圆”了大清各省的移民,每个省的国人,都能在四川找到“老乡”。这事儿在今天看来不算啥,放在人口流动并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堪称奇迹。

这轰轰烈烈的移民潮,除了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版图,更推动了四川经济的发展。四川的耕地在清朝乾隆年间时,就突破了四十六万顷,玉米、番薯、甘蔗等新作物大量种植。汹涌的人口流动,助推了商贸的发展,清初苦于虎患的重庆,到乾隆年间已成为长江上的商贸重镇。煤、铁、五金、纺织等产业也发展起来,好些今天依然是四川的“标牌”。成千上万移民用辛勤的双手,再造了一个繁荣的四川。

以这个意义说,这一场场轰轰烈烈的移民潮,不止是每个四川家庭的记忆,亦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精神的见证。看过在一次次在灾难里重新站起来的四川,相信就能明白,何为打不垮的中华民族。

参考资料:谭红《巴蜀移民史》、宋超《清廷四川移民政策的演变》、刘正刚《清代前期广东移民四川原因考述》

好书推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