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为什么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宿将廉颇?临阵换将也是无奈之举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一场非常重要,也非常著名的战役。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军队阵亡四十万,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虽然赵国没有因为“长平之战”而一蹶不振,但也可以说是非常惨重的打击。“长平之战”被打得这么惨,是因为赵王用赵括代替了廉颇,最后让白起包饺子。不过从赵国的角度来看,临阵换将也是无奈之举。
廉颇对秦军的接连失利
在“长平之战”前期,赵军的主将是廉颇,秦军的主将是
王龁,都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的名将。一开始双方都进行了激烈的交战,但是赵军的战斗力弱于秦军。我们来看《史记·白起传》当中的记载。
赵国军队先是主动对秦国的斥候兵进行攻击,结果被秦国斥候兵杀死一个裨将(名字叫做“茄”,姓氏不详);而后秦军进攻赵
军并且取得胜利,攻破两个城坞,俘虏赵军中的四个尉官;之后赵军开始采取防御的态势,修筑壁垒固守。秦军对赵军发动进攻,又俘虏两个尉官,攻陷赵军的西围垒壁。
可以说在“长平之战”的前期,廉颇面对王龁率领的秦军接连失利,史料记载“
多失亡,军数败
”。而后廉颇终于稳住阵脚,采取防御的态势。这个时候赵军固守营垒,秦军多次要求赵军出战,赵军不动如山。这样一来秦军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赵国国力的消耗
廉颇用防守的方式防御住秦军的攻势,仅从军事的层面来考虑,虽然不好看,但是还是比较有效,就像司马懿用防御的态势对抗诸葛亮一样。但是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司马懿的背后是远远比蜀汉更强大的曹魏,可以获得足够的兵力和粮草上的援助,但是赵国却没有这种国力上的优势。
廉颇长期采取守势,但是赵国却没有足够的粮食用于“长平之战”当中的消耗,也没有可靠的外部的援救。在《战国策·齐策二·秦攻赵长平》中记载,当时赵国已经缺乏粮食,向齐国请求粮食,但是遭到齐国的拒绝。另外赵国和秦国对峙的时候,楚国、魏国等其他诸侯国都不愿意救援赵国。
其实这也跟赵王的骚操作有关。赵王有过向秦国求和的打算,赵国大臣虞卿认为不应该单纯地向秦国求和,应该花费重金送给楚国和魏国。如果楚国和魏国接受,那么秦国就会对合纵有所顾忌,那个时候秦国才会接受赵国的讲和。但是赵王不同意,派郑硃到秦国请和。果然秦国不答应讲和,楚国、魏国也不打算援救赵国。
赵括上场
廉颇面对王龁没有机会打破局面,处于僵持状态,而赵国已经是外无援救内无粮草,没有足够的资源让廉颇继续消耗下去。赵王多次责令廉颇出去和王龁决战,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在赵王心中对廉颇已经是相当的不满和不信任。
这个时候秦国放出流言,说赵括胜过廉颇。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后代,赵奢就曾经大败过秦军,赵括在兵法上的了解也很全面,虽然未必能够透彻,但至少也是一个理论上的专家。在廉颇作战不利的情况下,赵王不得已换上赵括。秦国听说赵国换将,也秘密换上白起。
本来换将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是赵括的表现实在是过于糟糕。赵括刚刚成为主将就大举进攻秦军,被秦军诱敌深入,而且军队后方完全没有注意到,赵括在公元前206年七月为将,到九月就进入秦军的包围圈(而且已经被包围一个半月),最后把四十万赵军包括自己全都葬送到白起的手中了。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