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干货】不可不知,淋巴结10种良性病变

病理界流传一个段子:几乎所有读片会,都会在某一时刻变成「淋巴瘤之争」。

日常工作中,年轻的同事经常会问:面对一个可疑淋巴瘤的片子,你究竟在想什么?答:我一方面在强装镇定,另一方面在快速回忆一些选项,包括淋巴正常形态、10几种常见良性淋巴结病变,20几种常见淋巴瘤形态等。然后从中挑选一个选项做为最终答案。

言归正传,今天,我们挑选10种「看起来脸熟」的淋巴结良性病变,总结它们的基本特征。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将分成上下两篇,今天先带来上半部分的内容,明天小衡再来分享下半部分,敬请锁定「衡道病理」公众号。

疾病列表

疾病各论

1、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Follicular Hyperplasia)

疾病概述:

  • 是一种常见淋巴结反应性改变,表现为次级淋巴滤泡数量增加,可伴有大小和形状改变。

临床特征:

  • 临床上相对常见;

  • 抗原抗体反应不明。

诊断要点:

  • 淋巴结内次级淋巴滤泡增多;

  • 滤泡大小不一、排列较疏松;

  • 滤泡形状可出现不规则,但边缘光滑;

  • 滤泡生发中心、套区、边缘区分界清楚;

  • 生发中心可见明暗分区;

  • 生发中心细胞种类多样,可见星空现象;

  • 生发中心核分裂像较活跃。

免疫组化:

  • CD10在生发中心表达;

  • BCL-2在生发中心周围表达。

分子生物学:

  • Ig基因重排阴性。

 鉴别诊断:

滤泡性淋巴瘤(FL)

  • FL的滤泡增多,大小相对一致,排列密集,滤泡边缘不规则,滤泡之间可有融合;滤泡分区不清,星空现象缺失;生发中心极向消失,细胞成分较单一;CD10在生发中心内外均表达,BCL-2在生发中心表达。

图1: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内次级淋巴滤泡数量增加,大小不一,排列较疏松,滤泡边缘光滑,生发中心具有极性,可见星空现象。

图2: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生发中心呈膨胀性生长,其内细胞种类多样,核分裂像可见。

2、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 CD)

疾病概述:

  • 别名:血管滤泡性淋巴增生;

  • 定义:一组性质未定的淋巴、浆细胞和间质细胞增生性疾病。

临床特征:

  • 青年多见,年龄跨度大,无性别差异;

  • 好发于纵隔(65%) 、颈部(16%);

  • 淋巴结显著肿大,部分伴全身症状;

  • 根据受累范围,分单中心型和多中心型;

  • 单中心型以良性病程多见,可手术治疗;

  • 多中心型以侵袭病程多见,需全身治疗。

诊断要点:

包括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及混合型3种;

(1)透明血管型:

  • 最多见,约占72%;

  • 病变多为单中心型;

  • 滤泡数量增多,生发中心缩小、退化

  • 部分滤泡含一个以上生发中心;

  • 滤泡间血管增生,伴透明变性;

  • 滤泡间血管可穿入滤泡中心,即「棒棒糖」

  • 套区层次增多,呈同心圆状,即「洋葱皮」

(2)浆细胞型:

  • 相对少见;

  • 病变为单中心或多中心型;

  • 「棒棒糖」和「洋葱皮」结构不明显;

  • 副皮质区成熟浆细胞显著增生;

  • 浆细胞缺乏非典型性。

(3)混合型:

  • 少见;

  • 具有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两种形态。

免疫组化:

  • CD21或CD23可显示退化的生发中心;

  • 扩张的套区表达CD20。

少见形态:

  • 少数病例可合并或继发其他肿瘤,例如FDC肿瘤、FL、套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HL等;

鉴别诊断:

  • 早期AITL、FL、MCL、边缘区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等。

图3: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淋巴结内滤泡增生,伴生发中心萎缩、退化,部分滤泡内可见多个生发中心。

图4: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生发中心萎缩、退化,周围套区层次增加,呈同心圆状,即洋葱皮样;副皮质区血管增生,伴玻璃样变性,可呈直角穿入滤泡,呈棒棒糖样表现。(图片来自webpathology.com)

图5:Castleman病,浆细胞型,基本结构与透明血管型相似,但洋葱皮和棒棒糖结构不明显,滤泡间区浆细胞显著增生。

图6:Castleman病,浆细胞型,生发中心萎缩,洋葱皮和棒棒糖结构不明显,滤泡间区浆细胞显著增生,分化较成熟。(图片来自webpathology.com)

3、结节病(Sarcoidosis)

疾病概述:

  •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系统肉芽肿性疾病,可局限于一个器官或广泛播散。

临床特征:

  • 好发于青年;

  • 最常累及肺和纵隔淋巴结;

  • 也可累及肝、脾、皮肤等任何部位;

  • 患者常干咳、疲劳、体重减轻;

  • 1/3出现结节性红斑。

诊断要点:

  • 淋巴结内出现较多非坏死上皮样肉芽肿;

  • 肉芽肿形成良好,排列紧密;

  • 伴或不伴多核巨细胞和散在淋巴细胞;

  • 肉芽肿常首先累及副皮质区;

  • 肉芽肿可能被纤维组织所包围和替代;

  • 巨细胞浆中可含有星状体或草酸钙晶体;

  • 缺乏坏死,偶有小灶。

鉴别诊断:

  • 需排除结核、真菌等特异性感染。

图7:结节病,淋巴结内可见较多上皮样肉芽肿,周围有纤细的纤维包绕。(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图8:结节病,多核巨细胞胞浆内有时可见星状体。(图片来自webpathology.com)

4、梅毒性淋巴结炎(Luetic Lymphadenitis)

疾病概述:

  •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早期梅毒常有局部淋巴结肿大,表现为非化脓性增生性反应,易被误诊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或淋巴瘤等。

临床特征:

  • 早期梅毒出现外阴硬下疳和局部淋巴结肿大;

  • 最常累及腹股沟淋巴结;

  • 通常单发;

  • 部分患者表现为颈部淋巴结或扁桃体肿大。

诊断要点:

大体

  • 大体为椭圆形结节,最大径0.8-3cm;

  • 切面呈灰白、质中,包膜完整,局部增厚;

结构

  • 淋巴结被膜常显著增厚、小梁纤维化;

  • 典型表现:滤泡增生伴滤泡间浆细胞增生;

  • 滤泡大小不一,可见不规则巨滤泡;

  • 滤泡间多种炎细胞浸润,尤以浆细胞为甚;

  • 可见闭塞性血管内膜炎及周围炎;

  • 有时可见上皮样肉芽肿和小灶性凝固坏死;

  • 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R-S样细胞;

  • 罕见化脓性肉芽肿。

辅助检查:

  • 银染色法(Warthin-starry)可显示梅毒螺旋体;

  • 梅毒螺旋体最常出现在血管壁和组织细胞中;

  • 备注1:理论上讲,Warthing-Starry染色可在患病组织检出梅毒螺旋体,但淋巴结往往阴性。原因可能与淋巴结是抗原呈递器官和免疫器官,而不是直接感染部位有关;

  • 备注2:最终诊断仍需结合梅毒血清实验室检查。

图9:梅毒性淋巴结炎,淋巴结周围包膜增厚、纤维化伴炎症细胞浸润。(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图10:梅毒性淋巴结炎,淋巴结内滤泡增生,部分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图片来自webpathology.com)

图11:梅毒性淋巴结炎,包膜内可见血管炎,血管周围有较多浆细胞和小淋巴细胞浸润。(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图12:梅毒性淋巴结炎,Steiner染色显示梅毒螺旋体。(图片来自参考文献2)

5、KiKuchi淋巴结炎(Kikuchi’s Lymphadenitis)

疾病概述:

  • 别名: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 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病变。

临床特征:

  • 好发于年轻女性;

  • 常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

  • 有时伴发热白细胞减少

  • 糖皮质激素治疗较敏感,抗生素无效;

  • 大多数病例在数月内自行消退

诊断要点:

低倍镜观典型者于皮质区可见倒三角形坏死灶,但一般坏死灶常多个,不规则,皮质区和髓质区均可发生,也可多个病灶融合。

组织学分区:病灶区、交界区和反应区。

病灶区—根据病变进展分为3个阶段:

(1)增殖期:

  • 副皮质区多量免疫母细胞增生;

  • 夹杂分布组织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细胞;

  • 部分组织细胞核弯曲,即新月形组织细胞;

  • 浆细胞样树突细胞似浆细胞;

  • 胞浆中夹杂核碎裂小体;

(2)坏死期:

  • 最常见;

  • 淋巴结结构不完全破坏;

  • 副皮质区可见斑片状坏死,伴丰富核碎片;

  • 核碎片位于细胞外,或者被组织细胞吞噬;

  • 坏死区含新月形组织细胞和浆样树突细胞;

  • 坏死区嗜酸性粒细胞少见;

  • 坏死区中性粒细胞罕见;

(3)黄色瘤期:

  • 最少见;

  • 可能代表病变的治愈期;

  • 病变含较多泡沫样组织细胞;

  • 伴或不伴坏死;

  • 病变中免疫母细胞比其他亚型少。

交界区

坏死区毗邻「热闹」的副皮质区(王朝夫教授总结),主要为小淋巴细胞、免疫母细胞及组织细胞,少量核碎片,核有活跃现象。

反应区

与一般的反应性改变相同。

免疫组化:

  • 浆样树突细胞表达CD123;

  • 组织细胞表达CD68。

鉴别诊断:

  • 狼疮性淋巴结炎(SLE)

  • 淋巴瘤:KiKuchi淋巴结炎时交界区CD30+阳性细胞多,另外Ki-67会很高,需与淋巴瘤鉴别。

图13:KiKuchi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构并不完全破坏,副皮质区可见斑片状坏死区,染色较浅,周围残留少量淋巴滤泡。

图14:KiKuchi淋巴结炎,左侧可见一些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右侧以组织细胞为主,伴多量坏死碎片,少数细胞核弯曲,呈新月型(箭头所示);背景缺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参考资料:

1.《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2.《Hematopathology, Second Edition》

3.《Diagnostic Histopathology of Tumors, Fifth Edition》

4.《Pathology of the Lungs, Third Edition》

欢迎个人形式转发,谢绝媒体、网站等未经允许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本公众号,并在文首注明「来源:衡道病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