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溪超话】“学习之道”单元教学漫谈(第10期)

欢迎光临珠溪语文~

提要

“学习之道”单元教学漫谈(第10期)人教版必修上册“学习之道”单元教学漫谈……

【珠溪超话】“学习之道”单元教学漫谈(第10期)

关键词:人教版必修上册;学习之道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场;学习力

“学习之道”单元教学漫谈

一、开场

大家好,这里是“畅聊热点,漫谈语文,点开就不要走开”的“珠溪超话”时间。

学习是贯穿我们终生的事,它不只是掌握知识的一个过程,也是一门技艺,更是提升我们个人品格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期我和海峰老师又邀请到了我们的老朋友邓敏老师一起来探讨高一必修教材第六单元的“学习之道”。

二、生成

高一必修教材第六单元编者选取了六篇课文来共同呈现单元的教学主题:学习之道,我想它们选取的角度一定是不同的,邓老师能给我们具体谈一下这六篇分别是从哪些层面来呈现的?(邓敏漫谈)

单元学习主题为“学习之道”,海峰老师能不能用关键词给这个“道”简要的概括下。(陈海峰漫谈)

三、聚焦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新课程标准中第六单元学习任务群的内容。那么二位如何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养成应当从哪几方面着手?

四、结束

虽然六篇文章来自不同角度,来自不同层面,但归根结底都是要我们教者通过教学教会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找到语文学习的学习力,形成语文学习的学习场。从而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自我。

本期的话题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附录一:

邓敏漫谈提要:

①学习,不只学一门技艺,一系列知识,更是学习如何提升自己的品格。古人往往更看重品性修养的养成。

②本单元可以结合六篇一起认识“学习之道”:

《劝学》是从“求学”层面,“学不可以已”,学习是超越自我的一个很好的途径,而要超越自我,必须做到不断积累,坚持和用心专一,这些都是“学不可已”。
   《师说》是从“求教”层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除了自身的努力,也不可缺少外在力量的帮助,为学得要学会虚心向人求教。
    《反对党八股》是从“灵魂”层面,我们的脸不仅要常洗,灵魂也一样。所以,毛泽东主席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灵魂洗涤方法论。

至于《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这两篇则从“媒介”层面,讲“书籍”对人类精神提升的重要意义。
    ③从“语用”的角度,这六篇还可以选用“议论的方法”这个切口去讲,比如《劝学》讲比喻论证,《师说》讲正反对比论证,《反对党八股》讲破立结合论证,《拿来主义》讲类比论证,《读书:目的和前提》讲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附录二:

陈海峰漫谈提要:

一、学习之道

第六单元内容的核心是学习之道。《劝学》讲的是学习之道,从修身立德的角度出发,更多谈的是个人学习;《师说》讲的是从师之道,涉及个人与外界的联系;《反对党八股》(节选)主张“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拿来主义》强调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黑塞和王佐良的文章则描述了作者读书求学的经历,建议人们多读书,读经典著作,从世界知识中汲取营养。

学习之道的关键词1——学习力。

“所谓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学习力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这是百度上给出的学习力的解释。

学习之道的关键词2——学习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将物理学科的“场”这个概念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学习场这一概念。他认为,学习场既是一种学习环境,也是一种学习系统,是指所有事件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统一性的整体;它是这个整体中的所有人、所有事物发挥作用的关系场,是一种刺激、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在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环境”。

二、思辨学习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新课程标准中第六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在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3.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严格地说,思辨来自西方,我们习惯于整体地、辩证地、形象地感知世界及自我。因此,我们擅长的是“类比思维”。类比思维只在两个特殊事物之间进行分析比较,不需要建立在对大量特殊事物分析研究并发现它们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其缺点是缺乏科学实证,无逻辑可循,结论是个人化的,甚至是主观的。类比思维普遍地运用在古代论、说、书、表、策、原等各种文体中。

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理性精神确有不足,诚如哲学家黎鸣先生所说:“逻辑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琴弦。”

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需要我们师生的共同参与,共同营建学习场,同步获得学习力。

珠溪超话第10期(2020年11月2日)

主持:陈海峰  王宏兰

嘉宾:邓敏

场记:蔡兆霞

视频:刘元举  陈海峰

栏目编辑:陈海峰

文字校对:吴中扬

● 珠溪语文 ●

品质  语文  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