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大湖年俗“叫驴马”
真是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嫁到博兴县麻大湖畔后,发现很多风俗跟我们老家不同。就说过年吧,虽说大同小异,但年三十叫“驴马”却还是头一回见到。
麻大湖畔各村庄早年都在屋里垒大锅灶。年三十傍晚在大锅里煮水饺,饺子在翻滚的水中都鼓起大白肚子时,家里的大人就拿过早准备好的一大把麦秸,让家里的孩子去叫“驴马”。孩子拿着麦秸和火柴在大门外点燃后,冲着远处大声喊:“驴马、驴马,来俺家过年,背上银子,背上钱!”一边喊,一边拿着燃烧的麦秸快速向家中跑。跑到屋里后,把还没燃烧完的麦秸填进灶膛。然后转身跑到大门口,拿过一根早已准备好的木棍拦在大门里边,再依次在各个屋门外都拦上一根木棍子。这根木棍子叫“拦马棍”,直径4、5公分,比门口长出大约20公分。放拦马棍,意思是把叫进家的“驴马”拦在家里,一直过了年初五才把拦马棍拿走。
叫驴马的风俗在麻大湖畔已流传很久,追根溯源,竟源自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麻大湖畔一个村庄里有一户很贫穷的人家。家中年轻夫妇双双因病早逝,撇下了奶奶和幼小的孙子过日子。由于奶奶年纪大,根本没有能力抚养孙子,祖孙二人只好靠要饭度日。
这一年的年三十傍晚,家家户户放鞭炮、吃饺子,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这家的祖孙两人依偎在炕上,别说吃饺子、放鞭炮,翻遍全屋也找不到一点能充饥的东西。奶奶烧了半锅白开水,两人饿得实在不行了就喝一碗水。奶奶眼里含着泪望着怀里的孙子,孙子可怜巴巴地望着奶奶。因为是年三十,奶奶知道出去要饭要不到吃的,因为当地风俗到了年三十,家里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向外拿了。当时6岁的孙子不知道这个风俗,还纳闷奶奶为啥一整天不带他出门要饭,他以为奶奶生病了。
眼看要黑天了,懂事的孙子从奶奶怀里爬起来,拿起平日里要饭的饭碗,自己默默地出门要饭去了。奶奶想拦住孙子,可张了几次嘴还是没说出口,眼泪汪汪地看着孙子一个人出了门。
孙子来到村里的大街上,吃饱饭的同龄孩子们正在大街上放鞭炮。看到他后,都知道他家没吃的,纷纷跑回家拿出几个饺子给他。不一会儿工夫,孙子手里有了满满一碗水饺。他望着碗里冒着热气、散发着香味儿的水饺,想起奶奶还在家里等他要回吃的东西,就咽下嘴里的口水,向小伙伴儿们道谢后,转身向家中跑去。
到了大门口,他看到门口旁边有一堆火,一个身穿破裤烂袄的老奶奶正在烤火。因为在自家大门口烤火,他就上前问道:“奶奶,你是谁家的老人?”
烤火的老奶奶抬头看了他一眼,说:“我家在很远的地方,家里没吃的,我出来要饭呀!”
孙子看老奶奶穿的衣裳跟自己的奶奶穿的一样,感到有些亲切。就对老奶奶说:“俺家就我和奶奶两个人,也是要饭的,你来俺家里暖和暖和吧!”
老奶奶站起身,摸着孙子的头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说完就跟着进了家。
到了屋里,孙子把老奶奶扶上炕头跟自己的奶奶坐到一起,又跟奶奶说了遇到老奶奶的事。
真是流泪眼遇流泪眼,苦命人逢苦命人。奶奶赶忙把老人拉到身边,拉过一床破被子盖到两人腿上。这时孙子把刚要的一碗水饺递到跟前说:“两个奶奶,咱吃饺子吧!”
那个老奶奶一看到饺子,两眼放光,双手抓着就往嘴里塞。还没等祖孙两人插上手,一碗饺子转眼间就吃光了。他用舌头舔了舔碗底,端着碗对孙子说:“这饺子真香,还有吗?我已经三天没吃没喝了。”
孙子噘着嘴不情愿地接过碗,从锅里舀了一碗水递过去,说:“奶奶喝碗水吧,我和俺奶奶也是一天没吃东西了,这碗饺子是我刚要的,让你都吃了!”
奶奶怕老人难为情,赶忙接过话茬说:“老嫂子吃了,权当我和孙子吃了,快喝口水吧。”
老奶奶一再向祖孙二人表示歉意,反倒让他们一老一小不好意思了。孙子喝了一碗水,上炕钻到两位奶奶中间听说话。老奶奶说他有一个儿子,姓吕,很孝顺,出门好几年了没顾得回家,到处替别人做事。
两位老人说话投机,一直说到很晚才睡觉。睡梦中,祖孙二人被过年的鞭炮声吵醒了。睁眼一看,睡在炕头上的老奶奶不见了,老人睡过的被窝仍然铺在炕头上好好的。看看 晚上插好的屋门也没动样,但屋里到处没看到人。
祖孙二人都觉得头皮发炸,后脊梁沟也冒凉气。奶奶大着胆子拉拉老人睡过的被窝,明明被窝里没有人,可拉不动。奶奶壮着胆子一把掀开被窝,不觉大吃一惊,只见被窝里白晃晃的一堆元宝。
祖孙二人的好心得到了好的回报。他们用元宝买了宅子买了地,过上了很好的日子。
人们知道事情的原委后,都说那个老奶奶是八仙中吕洞宾的妈。从此,人们年三十就都在大门口点燃麦秸,大声叫“吕妈”到自己家中过年。久而久之,成了过年的一个习俗。因为民间大多数人不识字,一代代口口相传时,把“吕妈”误传为生活中的“驴马”了。
现在麻大湖畔大多数人家还延续年三十叫“吕妈”的习俗,我想这个习俗应该比近些年兴起的年初八请财神更有文化内涵吧!
作者:潘海兰,济南市章丘人,退休职工,现在博兴生活。爱好看书,学习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