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带具变化历程(下)

唐代玉带具图案艺术特色十分鲜明,多为伎乐人物、花卉、动物,许多纹饰具有中外文化融合的信息。

唐代玉銙图案碾琢工艺也有独到之处,先在带銙的正面碾琢出主体图案的轮廓,再从带銙的四边向内斜刻至主体图案,在边缘和图案之间形成凹池,以此方式突出主体纹饰,让人有主体纹饰的浮雕感,这种技法被后人称为“池面隐起” ,常见短小较宽的阴刻线纹表现细部,线纹多平行放射状。玉銙的边缘为梯形,背面有多对象鼻孔,用于穿钉将其固定在带鞓上,改变了以前正面对穿打孔的做法,为图案整体化提供了可能,并沿用到后世。唐代带具的铊尾与带鞓连接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在铊尾方型的一侧横向切出一凹槽,将带鞓夹嵌在其中,再以金属钉固定。二是,把铊尾方形一端反面剔掉一层,使其变薄,并在上面加钻象鼻孔,将带鞓末端用金属钉固定 。

五代在成都前蜀王建墓**龙纹玉带,是目前唯一有准确纪年的五代玉带具,从这副带具可以看出:双铊尾排方玉带,浅浮雕工艺,呈现池面工艺的孑余 。龙纹开始折转,向三停九似发展,尚未形成整体绘画画面结构。

宋代沿用唐制,但从**和传世的实物数量看,远远少于唐代,原因,一是,此时中国西北地区战乱频仍,玉材来源通道远不如唐代来的畅通。二是,宋代尚金。宋代虽然流行金带具,但玉具带仍然是最高级别,是身份等级的昭示物、帝王重要奖赏物、边国异族世家的进奉物。

特点:基本继承了唐和五代的形制,带的数量减少体量增大,尤其是铊尾加长,带侧面地梯形坡度减小近乎垂直。纹饰方面,外来文化影响因素已经融合,不再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情,特别是“胡人”形象基本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文人雅士,主体纹饰周围不再用细小的装饰线纹围绕,因而使得主体纹饰的装饰效果更加突出。阴刻线纹从平行短小而演变为随刻画主题需要而弯曲流转,因此给人以流畅飘逸之感。工艺技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特别是方有两个方面变化,一是减小了“池面”的深度,二是恢复了透雕技法。透雕技法比北周时期更加成熟、细腻,例如,荔枝纹、路纹就是借助透雕技法完成的。出现桃形带板。

辽、金、元时期辽(公元907-1125)是契丹贵族建立的政权,金(1115-1234)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辽、金政权存在的时间分别与北宋、南宋大致对应。元代(公元1260-1368)是北方蒙古民族建立的朝代。辽代的带饰形制没有严格的规定,不同大小、不同质地饰物可以同时装饰在同一条带上。金代则“其束带曰吐鹘。……吐鹘,玉为上,金次之,犀象骨角又次之。周,小者间置于前,大者施于后,左右有铊尾,纳方束中,其刻啄多如春水秋山之饰。金代带具已有定制,双扣双铊尾带已经成为唯一,奠定了后世带具主流样式基础。“元初立国,庶事草创,冠服车舆,并从旧俗。…近取金、宋,远法汉、唐 。” 主要取金代带制,以玉为最高,元史舆服志载皇帝的带具数量二十四枚。辽、金、元官服玉带具不发达,以常带为主。

辽、金、元时期最具特色的是反映“四时捺钵”纹饰的玉带具 。其中“春水”和“秋山”纹样最多,主要用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们参加春捺钵、秋捺钵活动时佩戴。春水纹样:春猎之水,纵鹘捕鹅、雁。秋山纹样:秋猎于山,射鹿、熊、虎。

辽、金、元时期最具特色的是反映“四时捺钵”纹饰的玉带具。其中“春水”和“秋山”纹样最多,主要用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们参加春纳钵、秋捺钵活动时佩戴。玉带具的主要种类:带钩、绦环、蹀躞带穿等。证明该时期“常带”(绦带)是主要带具。金玉带成为官服的一部分在特殊场合使用,其数量大大减少。

辽、金、元时期纹饰主题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亦有所区别辽金早期主题纹饰比较单一,只有天鹅(或大雁)和鹘,周围没有花草装饰,以浮雕的方式突出主题,用较粗的阴刻线纹描画细部,环的特征较为明显。金代晚期至元代,尤其是元代,在鹘、鹅的周围加了许多花草装饰,采用多层透雕的技法,层层密密,加大了纵深感、装饰感。有人将这种层层密密的风格总结为“密不通风”此时环的特征已不明显,仅在器物的背面保留环状,器物的两侧,各有一缺口(大部分是缺口都有破坏画面的情况),一侧略大用于承钩,另一侧稍小用于与带固定。玉带具的纹饰题材范围明显增加,龙、螭、人物、花鸟、走兽、花果、龟游、连珠等都是常见的纹饰,纹饰凸起较高,立体感强,方的体积较大且厚重,出现倭角,蹀躞环饰使用普遍,整体艺术风格是粗犷中见精细。对应“绦环”的带钩,辽金时期不多见,元代带钩的特征是:形制相对单一,多为琵琶形,体量较大厚重,钩首较长,钩首转折的弧度较小,背部多长方桥形钮。

明代玉带完全程式化,“革带前合口出曰三台,左右排三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有辅弼二小方。后七枚,前大小十三枚。”(明张自烈《正字通》)(图四十三)此时的玉带具已经完全是身份地位的昭示物,基本没有使用功能,**、存世数量很庞大。常见纹饰:云龙、云鹤、花卉、动物、人物、杂宝等。明前期,玉带具制作较为精良,如山东、南京等地皇家贵族**物就属此类。明中期以后,特别是嘉靖、万历时期,制作粗糙,以龙型为例,身躯细瘦,细部刻画潦草,抛光简单,可以称为”粗大明“的代表作。

明代出现新的带具品种,集钩、环功用为一身的“带扣”,也有人称为“绦环”或“闹装绦环”。从形制上看,这种带扣应该用于日常生活中扎系的绦带上。明代至清初,由于是新的品种,人们既喜爱又重视,因此选料讲究、制作精心,见有不少精品传世。整体敦厚,多两侧对称浮雕龙纹、螭纹、花卉等。到清代逐渐退变,演变成透雕薄片状,钩短小,代表环的孔洞也较小 。

些异型带扣,如单体双钮带扣、连体带扣等。

清代由于服制的变化,革带系在褂之内,其身份的标志作用不再具备,因此逐步退化,带基本无存,仅存带钩、带扣其作用和明代基本相同。从可观的传世品数量上看,可能相当一部分带钩已经从实用转为陈设。这种带钩特征是:体量较大,钩首短胖,多为龙首,钩身浮雕蜿蜒面向龙首爬行的螭龙,似母子对望。其装饰性远远大于实用性。

(0)

相关推荐

  • 2020年高考作文,齐桓公拍了拍你:代沟?不,是带钩

    珠宝匠第463篇原创走心科普 今天朋友给我发来高考全国I卷的作文题. 我猜是想叫我一起,缅怀一下高考前夕知识储备巅峰的高光时刻,感慨一下流年似水.知识如沙,现在脑子里知识已被冲刷得空空如也的悲伤. 讲 ...

  • 【学术研究】唐代玉带銙述略——以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玉带銙为中心

    唐代玉带銙述略 -- 以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玉带銙为中心 田卫丽 (陕西历史博物馆) 摘要: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了10副保存完整的唐代玉带銙,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唐 ...

  • 中国玉带具变化历程(上)

    玉文化的概念古往今来,"玉"字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美好而高尚的字眼.玉器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载体,它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礼仪.商贸.图腾.宗教.信仰乃至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所产生的深刻影 ...

  • 中国玉带具变化历程(中)

    东汉后期,中国北方地区的匈奴.东胡等少数民族革带的系结有别于中原地区,他们使用带鐍来扣结,所谓"鐍"就是有舌的环,同时革带的鞓上装是铜牌. 蹀躞带是带鞓上垂下系物之带,始见于东汉, ...

  • 中国古代玉带具演变历程

    人与人的相遇,相识,相知都是缘份,缘分让我们聚在一起.但通过茶而结成的缘份,多少带了点"道"的韵味.无论相识与否,无论交往如何,凡聚在一起便坐而品茶. 茶友会 人与人的相遇,相识, ...

  • 中国新媒体研究发展历程回顾(下)

    一.升级:建构新理论(2011--2015)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指出:2011年以来,中国新媒体的成长进入到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中国新媒体发展态势强劲,互联网和手机用户数量 ...

  • 古玉界:中国古代玉带具的沿革(一)

    玉带具引言 "带"作为腰间的束扎物是中国古代服饰中 重要的组成部分. 先秦法服的"带"之"革带"和"大带" 战国两汉钩环 ...

  • 变与不变,从一家果园的20年变化历程看中国农业的困局

    俞美良(左)在张新荣(中)的梨园中 "你在'花果飘香'上呼吁一下,让城市放开地摊市场,让农民工多挣钱,让我们多卖梨."俞美良跟我说.作为浙江省海宁市梨树种植的佼佼者和我笔下众多梨园 ...

  • 中国最具古典气质的地方,在河南农村

    2021-05-07 12:04 一场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古典音乐晚会刚刚揭开帷幕,当音乐家用手中的小提琴拉响<布鲁赫G小调协奏曲>的第一个音符时,远在中国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的农民,还在睡 ...

  • 驻马店的小提琴之乡,堪称中国最具古典气质的地方之一

    一场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古典音乐晚会刚刚揭开帷幕,当音乐家用手中的小提琴拉响<布鲁赫 G 小调协奏曲>的第一个音符时,远在中国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的农民,还在睡梦中. 音乐会的听众们也许不知 ...

  • 从《冰雪奇缘2》,看14位迪士尼公主背后女权主义变化历程

    6年前的<冰雪奇缘>从人物和剧情设定来看,可以说是女权主义的集大成者,其所带来的全球热潮和票房奇迹,至少也说明了这样的电影所受的欢迎程度. 6年过去了,棍哥甚至记不得<冰雪奇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