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武汉 | 鹦鹉洲尾话长江 乘凉大桥江猪玩水

在我的记忆中,其实最难忘的还要算洲尾江滩的往事。鹦鹉洲的住户,可以说是靠水而居,离长江很近,走不远就到了长江江滩。我家到江滩也就三、五分钟路程,所以经常去江滩乘凉、观景、休闲聊天。由于洲尾江滩的地理位置还有独到之处,对着江抬头左看,不远处就是毛主席描写的“龟蛇锁大江”的画面,当年在洲尾江滩的见闻趣事,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而非常深刻的记忆。

1990年的鹦鹉街

晚风轻拂

武汉夏天天气很热,当年还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晚上房间内通常闷热难耐。解决的办法是在自家门前摆竹床,铺门板床。在大街两边摆竹床阵,中间留一过道,这是武汉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的街头一景,很有特色。鹦鹉洲也是这样,那时每家的人口都较多,门前放的竹床和铺的门板床一般由大人和小些的弟妹享用,我们稍大些的男孩就另想办法。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鹦鹉洲的江滩江面开阔,到晚上太阳下山,江滩晚风轻拂,自然风吹着,凉爽解闷,非常舒服。更值庆幸的是洲尾江滩还有特殊的木板床,实在令我们优哉乐哉。

洲尾江滩有汉阳枕木防腐厂的专用铁路,大货船运来的枕木下货后先堆放在洲尾江滩空旷处。枕木为长方形,普通枕木截面积宽×厚为22×16(厘米),长度约为2.5米,一般是一层一层交错摆放,上表面近似正方形,堆至一人多高亦即2米多高后,在端头再横一根,再铺最后一层。这样顶上面一层就有很小的斜度,像屋顶一样好流雨水防湿。枕木此时还没有浸油防腐,原木材料,清香无异味,加上如此堆放,每堆枕木上表面基本平整,2.5米见方,刚好像一张木板床面。

枕木这样整齐堆码放置,美观牢靠。每堆之间相隔很近,一般都可以在上面从这堆跨到相邻的另一堆。当时家里也无电视机,我们小男孩吃完晚饭,就带着草蓆、床单和枕头结伴去洲尾江滩,找一堆方位好些,表面也平整些的枕木堆,放上卧具占好位置,然后游戏、聊天,有时也打扑克,有说有笑,天黑了就睡觉。自然的江风吹着,好像神仙生活,很是爽快。只是有时蚊子较多,叮人扰人稍有烦心。不过气候凉快,把床单蒙着身子也好过。

洲尾江滩,夏日晚上江风轻拂,还有特制的枕木木板床睡,是我们夏夜乘凉避暑的好地方,有趣,很享受,也忘不了。

江豚逐浪

夏秋季节到长江江滩纳凉或观景,经常会看到长江江豚。大家常说的长江江豚,“江豚”是学名,生活在长江沿岸的人们喜欢称它“江猪子”,这是因为它们有着圆润的脑袋,嘟起的嘴巴以及厚实的身躯,胖乎乎的像只小猪。又因为它们的嘴角有着向上的弧度,好像总是挂着“微笑”,所以人们又亲切地称之为“微笑天使”。它们的性情活泼,常在水中上游下窜,身体不停地翻滚、跳跃、点头、喷水,还喜欢在晚霞映照下逆水逐浪,很有画面感。

江豚喜欢单独行动,有时也会三、两个结伴排队一起翻腾、跳跃、游戏。最有趣的是它们相隔一定距离,排成队迎风劈浪,几乎同时一拱一翻,很耐看。我们常去洲尾江滩看“江猪子”的“表演”。

长江江豚在傍晚起风和要变天的时候活动更加活跃。它们还能预判天气的变化,如果即将发生大风天气,江豚的呼吸频率就会加快,露出水面很高,而且头部大多朝起风的方向“顶风”出水。我们看到的,在长江则多是逆水“冲浪”。每当江中有大船行驶,江豚则喜欢紧跟其后顶浪或乘浪起伏。它还有有趣的吐水行为,将头部露出水面,一边快速地向前游进,一边将嘴一张一合,并不时从嘴里喷水,有时可将水喷出60-70厘米远。呼吸时仅露出头部,尾鳍隐藏在水下,然后呈弹跳状潜入水下。

随着人类在长江中的活动加剧,长江江豚的生存环境日渐恶化,使得江豚种群量快速衰减。现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已将长江江豚升级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一桥飞架

站在洲尾江滩,抬头一看,对岸是全国闻名的武昌造船厂,左边不远处就是武汉长江大桥,清晰可见,雄伟壮观。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第一桥,现在长江上建的桥多了,仅武汉就已建了10座(另有两座正在修建),都叫长江大桥,为了区别,在武汉通常根据建桥先后叫这座为“一桥”,但只要说“武汉长江大桥”,都明确是指它。

经国务院批准,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它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因为洲尾江滩是鹦鹉洲离它最近的地方,也就是前面说的所谓“洲尾江滩地理位置有独到之处”,所以在大桥建造期间,我经常去江滩观赏建桥进展。我在洲尾江滩看到了桥墩出水,钢梁架设,钢梁合拢,大桥建成全过程,且牢牢刻记在我脑海中。

听到要修建武汉长江大桥,鹦鹉洲人不知有多高兴。1955年9月,兑现了。在洲尾江滩,我们看到了龟蛇两山间江面上出现了施工的船舶。过了一年多,就看到了8个桥墩露出江面稳稳屹立。有消息告知,到1957年3月16日,大桥桥墩工程全部竣工,开始架设钢梁。不久就看到了牢固的钢梁从武昌、汉阳两岸同时向中间推进,逐渐靠拢。在1957年4月底,我在洲尾江滩就见到了钢梁基本合拢的大桥。后来也看到报道,称1957年5月4日大桥钢梁顺利合拢,还举行了庆祝大会。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也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著名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当时发表了在武汉摄影的的照片,给我印象很深,现在再看,极像我记忆中在鹦鹉洲洲尾江滩见到的大桥修建中的场景,使我纪念、回味。

经过两年又1个月的奋斗,1957年9月25日,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大桥全部建成,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那时我在鹦鹉洲瓜堤街中学读初中,学校停课去庆祝。我们有幸集体到现场参加了通车典礼,那时我还是少先队员,带着红领巾,站在龟山半山腰庆祝队伍里,欢呼雀跃,那场面终生难忘。

可以说,现在上了年纪的武汉人心里都有武汉长江大桥情结,都不会忘记这些珍贵的记忆。当年居住在洲尾的鹦鹉洲人,得天独厚,都为亲眼在江滩近距离见证了长江大桥的修建全过程而自豪!六十四年过去了,武汉长江大桥还是那样的雄伟、坚固、美丽、壮观!

在参加长江大桥通车典礼后,我还利用星期日约同学上大桥走了一个来回,留下美好的念想,美滋滋的。后来,也经常去洲尾江滩观景,乐见通车后的长江大桥。

兴头来了,还情不自禁地吟诵毛主席1956年6月写的《水调歌头 · 游泳》中的诗句: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有时也默诵1957年9月30日郭沫若发表的《长江大桥》中的诗句:

一条铁带栓上了长江的腰,

在今天竟提前两年完成了。

有位诗人把它比成洞箫,

我觉得比得过于纤巧。

一般人又爱把它比成长虹,

我觉得也一样不见佳妙。

……

它是难可比拟的,

不要枉费心机,

它就是,它就是,武汉长江大桥!

我在洲尾江滩看到的长江大桥就是这样,很是为武汉长江大桥的雄姿骄傲,为武汉拥有这处地标性建筑喝彩!

中流击水

鹦鹉洲人住在长江边,傍水而居,夏季去江滩下江游泳那是常事。鹦鹉洲的男孩,基本上都会游泳,当然,水平还是有高低之分。天热时,到了傍晚时分,江滩到处可见玩水游泳的。由于长江岸边都是浑水沉淀的细沙层,柔软不沾脚,江水一般也是逐渐加深,平缓坡度,还比较适合游泳,当然有少数地方也有深坑,当地人知道可以避免,莽撞的外来人水性不好的就会发生意外。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洲尾江边还经常停泊成队的木排,也有大木船。很多孩子更喜欢从木排、木船上跳入江中游泳,既游泳又练跳水。在长江游泳,不像在一般游泳池,水是流水,顺水游容易,逆水游难,费劲。下排顺水漂远了,离开了木排,就从下游某个地方上岸,走回木排。逆水向上游的是水性较好的,游累了就上木排休息。岁数小些、水性差些的孩子们就离开木排在长江岸边玩水,游狗爬式,或叫打“鼓球”,一边玩水一边学游泳。

游泳水平如何?小伙伴们都心中有数。一般水平的通常多在距离长江岸边50米左右水域游,水性好的就会超过这个范围,游得离岸更远些。江上经常有大客轮和货轮行驶,过后会掀起大浪,一些人就会赶紧跃入水中,游过去兴致勃勃地“泅浪”,我也很喜欢“泅浪”,随着大浪高低起伏,很惬意。更有韵味的,还到离岸较远处,水流比较急的区域,用自由泳姿势奋力逆流“劈波斩浪”,在长江鹦鹉洲尾效仿毛主席在湘江橘子洲头游泳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意境,很有豪情。

洲尾靠近长江大桥,在其上游对着洲尾江滩接近江中线位置,固定了一艘航行信号灯船,一般水性好的游到信号船附近就赶紧回游,不会横渡过江到武昌,因为这样游过江,一般会从大桥底下经过,到武昌汉阳门上岸,那边水情不熟,趸船多,回家路也远。从长江大桥底下通过,也是常有的,不过是在靠汉阳一侧的桥墩间,过桥后需赶紧从晴川阁江边上岸。如果再往下游,马上就是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都知道那里水急有旋流,危险大,一般都不去。

说实在的,在长江游泳,通常都没有救生措施保护,风险很大,武汉几乎年年都听到在江湖游泳有溺水身亡的事,政府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去无救生设施的江湖游泳,家长、学校都管教很严,但都阻止不了因天气酷热,下水解凉寻爽快的诱惑,总有不怕事或抱侥幸心理的,总有人去江滩到长江游泳。当时在孩子们之间还流传一种说法,到长江游泳,就是去上长江大学,“上大学”去,成了到长江游泳的暗号。若是淹死了,就说“留洋”去了。

这是因为在武汉下游,离武汉不远处有个阳逻镇,现在也划归武汉市管辖,长江水流至阳逻就出现回流,淹死人的尸体在水下留到此地后,就不再往下游流了。被淹死人的遗体若上游没捞到,就到阳逻去收尸。流到阳逻,简称“流阳”,取其谐音,戏称叫“留洋”。

六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场面现在也不会复现了,但洲尾江滩游泳的往事我还记忆犹新,回想那风趣的到“中流击水”场景还有几分兴奋,至今仍清晰地留在我脑海。

洲尾的往事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那是过去的鹦鹉洲,那是曾经的洲尾,今天大变样了。人就是这样,到老年常喜欢忆旧,当前的事也许过后很快就忘掉了,但过去的事,特别是少儿时代经历的事,只要有人提起,就会泛起记忆的涟漪,像过电影似的在眼前呈现,历历在目,还禁不住津津乐道。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人常说“往事如烟”。现在确实已不见儿时鹦鹉洲洲尾的场景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幕。有些记忆是忘不掉、抹不去的,永远把它留存在我们的脑子里吧!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1876年的武汉

编辑:田联申


关于我们

人文武汉志愿者团队是由武汉市学术、新闻、教育、科技、工程、文化各界人士及民间文保志愿者,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文物保护社会组织。2017年12月荣获中国文保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全国十佳团队称号。全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组织联盟发起人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请点击在看,谢谢!

(0)

相关推荐

  • 世界名桥文化墙

    文化墙全貌. 文化墙展示. 鹦鹉洲长江大桥全貌. 武汉,地处万里长江的中下游,被誉为"江城"!确也名不虚传.的确,长江确把武汉市的地域一分为二,分成为南.北两个部分.自古以来,生活 ...

  • 话说武汉 | 鹦鹉洲往事 从“寡堤”到瓜堤街

    一张小学毕业证书和证书上的老照片,重拾起我少儿时代的记忆.六十多年的流年往事,或深或浅在记忆中被唤醒.有的甚至鲜活起来,叙述着对童年.少年时光的留恋.一九五一年春,我和房东的两个女儿一起进入" ...

  • 话说武汉 | 鹦鹉洲的文化活动 八月十五砌宝塔

    我们小时候的鹦鹉洲谈不上什么文化生活.电影院没有,剧团剧院没有,照相馆没有,除了几所会馆.教堂改建的小学,连一所中学也没有.从这个意义说它是"文化荒漠"似乎也不是太夸张.那么,我们 ...

  • 话说武汉 | 鹦鹉洲搭台唱戏 树人小学放电影

    鹦鹉洲没有剧场,小时候我是跟着叔祖父到位于汉阳西大街邬家巷的协成剧场去看戏的,看的都是楚剧,记得有"送香茶""白扇记""休丁香"" ...

  • 话说武汉 | 芳草萋萋鹦鹉洲 留住洲尾的记忆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昔日因"芳草萋萋"闻名遐迩的鹦鹉洲古镇已发生了沧桑巨变,那绵延弯曲.路面由青石铺成,两边房屋毗邻的十里长街早已不见踪影:那木材行生意兴隆,学校.商店.会馆错落其 ...

  • 仰视武汉长江第一大桥

    ​万里长江第一桥, 九州大地劈两半. 横渡难想连道桥? 仰望久远多不便. 往来唯有舟叶飘, 木帆穿梭几千年. 泽东时代开新宇, 钢梁南北屹巍然! 渭南华州诗联学会会员 李吉超 2021/8/7日13时 ...

  • 话说武汉 | 滚滚长江与武汉码头文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此时此刻,我伫立在汉口江滩边上,手持一枚民国时期的<码头业职业工会>徽章,望着滚滚的江水,想起这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 ...

  • “芳草萋萋鹦鹉洲” 历代文人笔下的武汉鹦鹉洲

    <江汉揽胜图>明仇英(传). <琵琶行诗意>傅抱石 □李家海 武汉鹦鹉洲名头很响,不排除借了李白的光.李白游览黄鹤楼,诗兴大发,本拟挥毫泼墨,见了崔颢的诗,深为叹服,觉得难超越 ...

  • 体验长江第一大桥的感受

    ​列车呼啸跨江过, 但见钢梁挺天立. 曾在桥面徒步走, 俯瞰立体"三通"奇. 目睹码头繁忙箫, 橹桨帆船靠边息. 当年开建斗胆想, 百载武钢作奠基. 设计施工排万难, 雄桥伟姿始如 ...

  • 万里长江第一大桥之歌

    茫茫长江云尽头, 滚滚奔腾归东海. 千年万载无桥横, 顺江漂浮往复来. 龟蛇锁住暗流涌, 天堑险要有桥迈. 中国工人志气高, 敢闯天下奇迹在! 注:龟蛇,指万里长江,波涛汹涌,来到武汉,被江南江北的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