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品类就不要谈品牌,谈了也是白谈
我们在大街上饥肠辘辘,打算快速解决一顿午餐的念头出现之后,我们的意识首先判断的是吃“汉堡、比萨一类的西式快餐”还是“米饭、面条一类的中式快餐”?这时候完全跟品牌没有关系,只有当我们决定吃“西式快餐”时,我们才开始四处巡视选择,是吃“麦当劳”还是“肯德基”;如果决定吃“米饭”,“真功夫”或“吉野家”才开始影响我们的抉择。
“阿嚏”,我们感冒了,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小病”不是“大病”,我们选择去“药店”买药。而不是去“医院”;紧接着,我们需要快速判断,是买“药效更快的西药感冒药”,还是“药效慢但更安全的中药感冒药”。想到下午还要工作,我们走向了“康泰克”“快克”“白加黑”的柜台,首先我们要肯定一点:这是“西药品类”胜出。
“阿嚏”,我们的孩子也感冒了,我们的紧张感倍增(也许二胎政策之后,这种焦虑会得到一定缓解)。作为一个中国人,古老的文化基因告诉我们“是药三分毒”,安全战胜了速度,“中药品类”战胜了“西药品类”,我们为孩子选择中药感冒药。接下来的问题,是“板蓝根”还是“鲜竹沥”?此时,还是品类之争,只有当我们确定是“板蓝根”后,“同仁堂”“白云山”才开始发挥品牌威力。
从一开始就是“品类”率先进入人们头脑里的购物清单,人们是从选择一种具体商品或服务开始的,而不是品牌服务商以及商家所说的从认识品牌开始,只有消费者在品类确定之后,面临对应的商品极大丰富、存在选择困扰的前提下,品牌才开始发挥作用——完成简化认知的作用。
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就是简化品类识别的工具;对于经营者而言,品牌就是控制品类资源的工具。
所有品牌构建的基本信息都来自品类所包含的有效心智资源。品牌持有人所做的定位以及品牌构建,无非是在某一品类当中,对其中一块资源实施控制。
消费者的选择是从具体一个品类开始,而不是品牌开始,比如说你想要买矿泉水这个品类,才会选择农夫山泉、怡宝、百岁山等等,并不会考虑选择红牛或者王老吉。消费购买的是品类,思考的也是品类,在确定了品类之后,才会选择熟悉的品牌完成购买,品牌的根本作用是认知的简化,品类对接的集体需求。
品牌是表达品类价值的一个符号,这个品类价值代表着集体需求,顾客价值,购买理由等等,要建立强势品牌,就要深度占据品类的价值,如高露洁占据牙膏防蛀的核心价值,王老吉占据凉茶防上火的核心价值。
品牌信号构建都应该源自品类的集体的核心需求和集体有效认知,品牌宣传的本质是通过信号对品类集体有效认知实施操纵,形成看法,影响消费者行动,集体有效认知的传播用集体符号传达是最好的方法,
以上是本文所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