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读者朋友来问,你们是不更新了吗?为什么看不到最新发布的内容了?其实,我们仍然每天都在推送内容,但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机制,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导致有些读者无法在第一时间看到我们公众号推送的内容。
如果大家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还想每天看到更多面向基层医生的中西医知识,就请大家动动手:
1.将“杏林学苑”公众号设为星标⭐;
2.看完每篇文章,记得在文末右下角给我点下“在看”;
3.多看看我们的历史文章,更欢迎您的留言互动。
⊙作者:王居易
⊙编辑:杏林君
凡是久咳不愈,剧烈咳嗽,甚者不能睡觉,干咳或痰咳,如左通天(或其上下左右的部位)有松软或僵硬的指下感,或按压时患者有酸痛感,可用搓针法进行针刺治疗。对于慢性气管炎,以咳嗽为主者,有良好的疗效。根据症状可与其他相关腧穴配伍。笔者很久以前做经络诊察时偶然发现左通天能治疗慢性干咳,所以有一段时间把左通天称为“咳点”,以本穴为主配伍其他腧穴,针刺4~5次能痊愈,包括病史有几年时间的咳嗽。后来发现,有些腰痛、尿频的患者也在此处有异常反应,是否也应该把它称为“肾点”?最终决定还是叫“左通天”,因为从经络理论上能解释它的作用。“通天”的意义应解释为“使上下相通,使肺气宣发”。肺与天地之气相通,而太阳经在三阳之表亦主“开”,与天地相通。《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而《百症赋》说通天能“去鼻内无闻之苦”,因此《针灸穴名解》解释通天能“开通肺窍”。《针灸甲乙经》曰:“通天……足太阳脉气所发……”又曰:“头项痛重,暂起僵仆,鼻窒鼽衄,喘息不得通,通天主之。”虽然中医经典未记载通天能治疗咳嗽,但笔者通过经络理论和经络诊察反应,已用通天治疗不少例干咳,取得良好疗效。腧穴在发病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移位,所以左通天的定位大概是在前顶和百会之间旁开1.5寸左右,在冠状缝的后面(大约矢状缝旁开),需要仔细循摸。《百症赋》曰:“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两穴为太阴经腧穴,能治疗伤寒汗不出。为何本组对穴能发汗?从经络气化功能来看,手足太阴经在三阴主“开”,指宣发的意思,即对阴分(体液,水液)有排出和灌渗的功能。“开”指“开放”,即在细胞外环境使人体的营养物能输布,使代谢物(废物)能排出。该对穴也涉及五输穴的理论。大都为脾经的火穴,为母穴,有较强的补阳气的作用。经渠为肺经的金穴,为本穴,调理本经的功能强。当人感冒时汗不出有两个原因:第一,肺气宣发能力弱,用经渠能调节肺气升降;第二,脾为肺之母,太阴经经气不足,缺乏鼓动力,无法托发肺气,用大都温补脾气,利用脾气把肺气托出来,谓之“母能生子”。本组穴位除了伤寒汗不出之外,亦能治疗外感咳嗽久而不愈。这种咳嗽虽然不严重,但经过治疗仍不愈,伴有脾虚症状(便溏等),属于肺脾两虚的证型。为何在此情况下不取太渊、太白?区别在于经渠、大都治疗外感余邪未净兼有肺脾虚的久咳不愈;而太渊、太白治疗单纯肺脾两虚的久咳不愈。大约在1982年,笔者到一个诊所出诊。出诊结束时经过一个诊室,有一位二十几岁患者正在输液,遂邀余诊治。患者感冒发烧数天,一直输液未愈(抗生素、退烧药等)。发烧,浑身发憋,每次输液后出汗,但仍全身疼痛发憋,出汗不透,应属于伤寒汗不出(出汗不自然)。仅取经渠、大都,行针后患者自述汗从里面出来,肌肉已不酸痛,未输完液患者就要求停止输液出院了。此例说明输解表药液引起的出汗为强迫发汗,无法达到排除邪气的目的,而经渠、大都能把汗从里面自然地渗透出来。脾主肌肉,故取大都能疏松肌肉止痛,即把津液渗透到肌肉各个层次,把肌酸排出体外。为加强解表功能,可加大椎。
本文来源:《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并注明转自杏林学苑(xinglinxy)。本微信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