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里没有一滴油
——陈树湘三十四师部宿营湾井姚家村
姚 思
1934年农历10月15日(公历11月21日),湾井姚家村门口已经陆陆续续过了一天的红军。中午时分,有一支数百人的部队在村里停了下来,两位红军战士走进了没有外出躲避的一户村民家里。“老乡,你别怕!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是咱穷人的队伍。我们想问你一个问题:村里的人都去哪里了,怎么大都不在家?我们想在你们村子里宿营一夜,找谁联系呢?”两位红军战士问道。被问的村民叫姚石秀,穿着很破烂,但人很精神,他正在端着碗吃着红薯丝饭。姚石秀回答道:“我们村的人,大都躲出去了。要住宿可得要找我们村的富户姚光华,可他也早已经躲出去了。来!红军同志,请坐!没吃饭吧?在我家里吃点算了。”说完,就放下碗筷,去揭开米缸,要煮饭。红军战士立即上前拦住说道:“老乡,米饭就不煮了!我看你家有现存芥菜,就煮点芥采汤吧。”拗不过红军战士,姚石秀只好作罢。可是,当把芥菜洗好之后,煮的时间却拿不一点下锅油,他急中生智,切了几片白萝卜放在锅里,热炒了几下,便把芥菜下锅煮了。两位红军战士吃起津津有味,连声感谢。临走,两位战士各掏出一个铜板,硬要塞给姚石秀,姚石秀怎么也不肯收,说:“我菜里油都没有放一点点,也是我没有油了。这点还收你们的钱,哪还是姚家人呢?”红军战士把铜板放在桌上说:“你不收钱是让我们违反军纪,是要受处分的!”“红军同志,那你们等哈,我带你们去把老乡们喊回来!”姚石秀已经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接着又泣不成声说:“他们就在后山...后山上躲着...”姚石秀带着两位红军来到山脚下,他高声一呼,村民们纷纷回到家里。唯独不见富户姚光华回来。村民姚运喜见了红军,说道:“姚光华其实没有走远,就躲在他家的地窖里。”红军首长只好亲自去姚光华家里的地窖会会他。经过苦口婆心的劝导,姚光华终于出来,将红军安排在姚家村公祠重华堂宿营,并同意开仓放粮,杀猪款待红军和全村村民。红军足斤足两付给姚光华苏维埃币,并告诉他,此币可以去下灌村红军银行兑换处换成银两。红军见姚运喜灵活喜欢交谈,便找到他说:“老乡,我们明天一早就要走,你能不能跟我们找几个人青壮劳力帮忙挑挑东西?每天一个银元。”姚运喜满口答应,因本村人手不够,他又去白水源村找到了李土仔、阙田仔等人。1975年阙四仔(73岁)、李友法(73岁)回忆说:“1934年农历10月15日中午12时左右红军从竹市、毛里坪进入白水源村。(第二天)李土仔、阙田仔给红军挑东西,经姚家、坳背、枫木山、湾井、路亭、大界、过水岩、水打铺、天鹅抱蛋、桂里源、周塘营至四马桥。红军说,每一天给工钱一块银元。阙田仔16日到四马桥害怕敌人飞机轰炸就走了,李土仔10月17日回,红军给他3块银圆。李友清是10月16日给红军挑药箱子的,有 40 多斤重,经彭家洞、白水源、青山尾、羊蹄岭、庙山脚、周家坝、畚箕窝、五指砠、路下、塘下洞、大界、过水岩、水打铺至新坝。红军从10月15日至17日过了3天,有几万人,有几十匹马。”讲到这里,大家都想知道,宿营湾井姚家的这支红军部队究竟是哪支部队呢?时隔87年之后的今天,我细细品读了当年红军行军宿营下灌、姚家一带,开国上将陈伯钧记录的《陈伯钧日记》,可以毫不掩饰地告诉大家,这支部队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树湘三十四师的一部,还在我们王家(今称东塘脚,属建新村自然村)与小股敌人干了一场,然后这部分红军往下灌方向去了。断肠明志陈树湘部宿营我们村,这让我们感到无比地荣幸而自豪!
——故事来源于县档案馆全宗号54 目录号1案卷号5第51页, 案卷号4第69至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