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野老的诗歌不只是诗歌,更是一部跨时代的纪录片。
从小我们就学“李杜”,知道“诗仙”李白很酷,“诗圣”杜甫很忙。
逐渐长大以后,我们也知道两个人之间也是彼此认识的甚至有些相知的。至于这种情感到底是迷弟与大V之间的单向痴迷,还是忘年交之间的投缘,可能有很多说法,知乎上也在争论不休。这类问题就不是我今天想讨论的
尽管这篇文章是要谈杜甫,但却不准备谈那个被后人供上神坛的诗圣,而是公元747年科举考试后落榜的那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
尽管是因为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为了向皇帝禀告“野无遗贤”,但事实就是:落榜啦。
你心一惊,哎呀!这虽然过程和我们不太一样,但总体而言,还不就是“高考失利”了么?
没错,接下来杜子美就开始了他的间隔年(gap year),靠着父亲的资助开始游历名山大川,有了当时青年时期的名作: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所以当我在知乎看到说有人说后人称杜甫为老杜,却少有人称李白为老李是什么原因的时候,有一个高票的抖机灵回答:杜甫未曾年轻过,李白从未老去。额,杜甫除了在草堂时期的忧国忧民之作,也有壮志凌云的青年时期啊。有谁生下来就和本杰明·巴顿奇事一样,直接从老到年轻的呀。
杜甫的成长是伴随着盛唐经由安史之乱走向衰落的中唐时期的,而他所做的1000多首诗更是记录了社会底层人民包括他自己的日常生活。
甚至目前杜甫草堂的修葺与还原,也是1997年根据杜甫自己所作的诗与明代的建筑格局重建的。想来之前的门可罗雀到现在的门庭若市,杜甫在朋友帮助下建起了一亩地的草堂,如今成了300亩的博物馆,也是沧海桑田的变迁。
前面用了一首诗,这会儿要来一首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简单来说吧,年少轻狂时高考落榜还不算什么,遇上时局变化,杜甫人到中年与家人在茅草屋避难,心里还是想着“寒士”,不失读书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风骨。
想来,这或许就是我觉得如果先去一个地方,当然是这里:
今天的推送想了很久很久,要写些什么,但还是感觉写不完,或许这就是还要再多学习的原因吧,辞不达意,所思所想尚不能完整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