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人真的理解我

©️陶理 Hermione

2020.07.10 09:52

屋顶的大蒜

Garlic on the roof terrace

一种了解自己的起点:

写自传。

一种让别人了解你的起点:

交换读彼此写的自传。

今天这篇推送有两个取向,一个是更加全民的话题——高考,另一个是更加小众的话题——研究。

有一个触发点是《学术与社会》公众号的这篇文章:《博士论文》第86期 程猛:高考能否让寒门子弟乘风破浪?

7.11(周六)我会和加葱在周末对谈中分享我们关于这篇文章的思考,但在那之前,我还是想自己先把这篇文章放上来,以防读者没有耐心听我们闲聊,就错过了这篇值得每个人,尤其是参加过高考的农家孩子,还是在做学术过程中逐渐焦虑的研究者,在对自己的坚持和信心觉得不太够时,读一读、想一想、找到合适的人聊一聊(给自己写日记写信也是一种聊)。

我觉得这篇文章里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真诚审视,无论是作者让在重点高中读书的农村学生写自己的“心路历程”还是自己写“教育自传”,其实都是在不断看见自己也看见他人,然后在许多复杂的细节中能够看见人性中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在这篇里我就不多写了,邀请你动笔写写吧。

我所能想到的是:

用高考作为一个时间节点,来写自己到目前为止的人生自传。

你愿意给我看当然可以,不愿意给我看也是你的决定。

我写这篇只是在你“不得不审视自己”的这条路上又铺了一个小石子。

究竟这颗石子能不能打破你舒适圈的窗户?能不能成为你的垫脚石?

这是你的决定,你是否要用自己个人的生命历程与理论对话,是否要把自己的个人生命历程与另一个人分享,这些情绪和情感要你自己书写。在一定程度上,我也觉得只能由你来开始书写。

对研究者来说,这样对于自己的书写是有助于厘清自己与自己所做的研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学术写作之中经常最开始要回答:why are you doing this research? 为什么做这项研究?

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是你参加高考,还是你的孩子或者你的学生参加高考,这一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考都在或多或少影响着你的日常生活甚至是你的工作,不妨回到自己的生活本身,去多一些观察、记录与思考。

我很开心明天要和加葱聊这个话题,写这篇也算是预热预热。

欢迎期待GEO的周末对谈——

高考前后我的人生

我:2009年的江苏文科考生(3+2:历史、地理)


要是你写了自己的教育自传,想给人看但又不想给自己太熟悉的人看,如果我有幸是你觉得可以信任的人,欢迎发给 geowrite4u@gmail.com 的邮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