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阅读方式能够提升智力水平吗?
文丨刘彪 · 主播丨林霖
柏拉图在《国家篇》中做了这样的一个假设: 设想有一个地洞,一条长长的道路通向地面,和洞穴等宽的光线可以照进洞底。
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个洞里,他们的脖子和脚都被捆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扭过头来,只能向前看着洞穴的后壁。
在这些囚徒的背后有火把,火光可以把一些物体的影子投射到洞穴的后壁上,囚徒们每天只能看到物体的投影,而无法看到真实的物体,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洞穴之喻。
洞穴囚徒们只是乐意去看可见的世界,而不去思考可知的世界,过了两千多年,这些囚徒依然没有走出囚禁他们的洞穴,继续在图像的牢笼中观看这个世界。在当前的电子媒介时代,这些囚徒已经演变成在图像文化的强力诱惑下而无法自拔的观众。
内观己心
图像文化勃兴的理论支撑
在现象学看来,虽然阅读与观看都是人接收信息的方式,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对图像的观看是一种在场的接收方式,对语言的接收是一种不在场的接收方式,而在场与不在场的区分就在于身体是否参与。
由于图像符号作为意指之物,其能指与所指之间具有很高的相似性,通过观看图像可以直接获得物体本身的信息; 而对语言的解读需要通过“象”这个中介,而语言如何生“象”则需要心灵的参与,然后才能获得物体本身的信息。这点无论是在古代的名实关系还是言意关系中都得到了证实,名实之间需要“形”来沟通,言意之间则需要“象”来沟通。
所以,和理性冥思( 阅读) 相比,“观看”更多的是一种身体习性,直接和人的生理相连,具有更自然的身体适配性。学者赵宪章也认为:“相对语言这一'理性符号’而言,图像符号距离身体更近,'观看’之可能首先是生理机能使然。”
外察世界
当代的电子囚徒
当今的图像时代,特别是电视文化的兴起以及互联网的出现,人们对于图像的观看愈演愈烈,甚至到了沉迷的地步。
世界进入了所谓的图像时代,海德格尔甚至宣称整个世界都已经被把握为图像,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观看到关于世界的图像。今天的媒介机构全天候播出各种画面,媒介为观众生产出形形色色的图像,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演变成对图像的观看,图像成为人们眼中唯一的现实。
例如海湾战争,人们对于海湾战争的了解只限于电视画面,人们所知道的海湾战争都是由一些媒体所提供的画面,很少有人能亲临战争现场。
大众夜以继日地的观看战争发生的场面不啻于在观看一部好莱坞大片,所谓的战争场面不过是由持某一政治倾向的摄影师捕捉、剪接和变形的结果,大众看到已远非是真实的伊拉克,而是被具有实时转播功能的媒体所“虚拟化”的纪实叙事作品。
启迪多元思维
当代,图像文化发展依然处在高速运行阶段,其对人们的诱惑力有增无减,人们亦在这种图像诱惑的深渊中越陷越深,图像文化日益演变成一种娱乐文化,其意识形态属性已被大大削弱,或者说是以更隐晦的方式在运行。
现今,快手、抖音等短视频软件大行其道,青少年对于移动设备的依赖性大大提高,图像输入在手机的普及下达到巅峰。缺少文字输入和理性思考,人们的独立思维能力正在逐渐丧失。
人们对此不仅没有任何警觉,反而渐渐爱上进而崇拜这些图像文化,人们就像跳入正在加热的温水中的青蛙,非常享受当前的一切,殊不知其大限将至,将进入娱乐至死的地步。
正心正举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上面分析图像给予人类所带来的负功能,即对人类其他文化类型的冲击以及对人本身的精神世界的摧毁。柏拉图洞穴中的囚徒首先是对其身体的囚禁进而才造成对其心智的破坏,而在电子媒介的囚徒那里,人们是自愿被囚禁在当代图像文化所构筑的洞穴之中。久而久之,当代的囚徒一方面其智力遭到破坏; 另一方面,则隔断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虽然媒介日益发展,但人们变得更加孤独,因为媒介对人们的智力和道德进行持续的破坏。对此现象是否有良方可以解救?
这就是当代人所要寻求的解救之道。例如对图像文化进行批判的理论家如波兹曼给出了自己的处方,就是回归印刷文化。
印刷文化的兴起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当今的文化成就很大程度上都是印刷文化所带来的,即使在今天,印刷文化依然是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人类对印刷文化的接受方式就是阅读,经过几百年的实践证明,阅读是人类增长智力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在图像文化盛行的今天,阅读已经变得尤为难能可贵。
如果说回归印刷文化是向回看,其实我们也可以向前看,在图像文化无限膨胀的今天,在人类文化中又出现了听觉文化的转向,听觉文化是在当代图像文化中孕育出的新的文化形态,并是对图像文化弊端的纠偏之举。
如果说图像文化是大众传播的载体,那么听觉文化则是人际传播的载体,对听觉文化的强调也就是对人类交流行为的强调,其目的也就是让今天的人们早日走出图像的牢笼重新回归现实世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