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从哪里来?阴气去至何方?
阳气从哪里来?阴气去至何方?
《黄帝内经·素问》不仅记载了测地气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是用节气、中气对天地之气的上升与下降所作的时段划分与节制,而且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我们阳气从哪里来,阴气去至何方!
1.“天气”与“地气”=“阳气”与“阴气”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上升到天空中的气为阳,下降到地体中的气为阴[17]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雨出自地气,云出自天气。阴气向上凝结,则合和成云;阳气向下流散,则注而为雨。雨顺从云以施布化育,有云才有雨,所以说雨出自地气;云凭借气交接合和,有气才有云,所以说云出自天气。”[18]
“出自天空的是天气,出自地体的是地气。天地合气,六个季节划分而万物化生。万物居于天地之中,全部为六气所化生,都取决于阴阳(地气上升天气下降)的作用,根本没有能够逃脱出阴阳之气的。”[19]
《皇极经世书》指出:
“生则为阳,消则为阴,故二者一而已矣。……自下而上谓之升,自上而下谓之降。升者生也,降者消也。故阳生于下而阴生于上,是以万物皆反生,阴生阳阳生阴,阴复生阳阳复生阴,是以循环而无穷也。”[20]
生是指生长宣发出来;消是指收藏隐匿进去。阴阳不过只是一气罢了,气上升为阳;气下降为阴。阳气从下面(地体内)生出来,阴气从上面(地体外的天空)生出来,所以万物全都是反着生,阳气生阴气,阴气生阳气;阳气再生阴气,阴气再生阳气。如此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庄子·田子方》则具体阐释了阴与地,阳与天的关系及其天地之气交接合和与万物化生的关系:“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地,赫赫出乎天;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阳”是指从地体中释放出来的气,“阴”是指地体从太空吸入的气。也就是说,古人所讲的“天为阳,地为阴。”“天”是指天气,“地”是指地气。即气由诸天体释放出来为阳,这种阳气进入天体之后为阴。地体自身也是天体,天气进入地体之中为阴气,再由地体之中释放出来为阳气。这合二为一的气,即是阴阳之气。
2. 反复更替的四时阴阳之气界定出天地框架
《黄帝内经·素问》还指出:天虽然高远不可丈量,地虽然广阔不可测度,但是以气的反复运动而言,观察整个天地就象观察自己的手掌一样[21]。即天地的空间范围是以地体作为天地的球心,以缘地体表面向太空延伸的气为这个立体大圆天球的框架(参见《整个天地划分二十四节气图》):天地框架的球心为地球,缘地球表面全方位向外延伸为天球,中心直线为南北极,经线24条为二十四节气的标志点,中腰横线为天球与地球的赤道,以北天极和南天极作为从上到下的轴心,以二十八宿为天地大圆的中腰,以斗柄徊转为指针来探索天地之气运行规律的赤道坐标系,就是依据反复更替的四时阴阳之气界定出来的天地框架。
汉代天文学家张衡的《浑天仪注》将这一“天地框架”释义得非常清楚: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又中分之,则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复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常见不隐。南极天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天转如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也。赤道横带,天之腹。……横带者,东西周围天之腰也。”
即天将地包裹在其中,日月五星附丽其中,运行有一定的轨道。天地这个整体的框架:就象一枚鸡卵,假想的天球就象鸡卵的外壳,地体就象卵中黄,孤居于天之中,这个“鸡卵”的圆周长是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一百八十二又八分之五度复盖在地体上半部,一百八十二又八分之五度环绕在地体下半部,所以圆形天道二十八宿一半显现一半隐没。这个“鸡卵”的两端是南极、北极。北极是天的中心,在正北出地上36度,经常显现而不隐藏(参见《辞海》恒显圈图)。南极也是天的中心,在正南没入地下36度,经常伏藏在下面而不显现。两极相距182度半多一点。天转如车轮在运行,圆转着没有开端没有终点,其形状混混沌沌,所以称为浑天。赤道是腰带,天的肚腑,从东到西将天围腰拦截。这一天地框架就是古代中华先哲所津津乐道的“天地”。
3. 地气上升与天气下降既在特定地域的特定时段,又在整个天地框架之中的时时刻刻
邵雍《皇极经世书》进一步指出:
“大的极限界定之后,北极、南极就确立出来了。阳气从上(向下)交于阴气,阴气从下(向上)交于阳气,四象化生。阳气与阴气相交,阴气与阳气相交,而生天之四种星象(苍龙、朱雀、白虎、神龟)。刚(吐)交于柔(茹、吃),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种气象(春、夏、秋、冬)。于是八种卦气生成。八种卦气相互交错,然后万物化生[22]。
邵雍还指出: “太极,是一,不动('不动’只是相对于永恒运动的宇宙而言),生二,二则是神----变化不可测量的天地阴气与阳气,气的运行时段生出数,'数’标示出天象、气象。有精确时刻的'象’化生出有形质的物体。”[23]
《晋书天文志上》:“姚信创作'昕天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体形与天最为相似。人体正面的面颊面临前胸,却不能看到颈项背部。近取诸身,故知道天体南方低入地,北方则偏高。” [24]在这里,睿智的姚信用从人体的面颊无法观顾颈项,形象逼真地比喻了从地体的正面(北半球)无法看到地体的背面(南半球)。
宋·王应麟《六经天文编·卷上》解释说:“由二十八宿划分五行,各有阴阳四时的隐没与显现。”即在北半球显现着夏至气候时,在南半球则隐没着冬至气候;在北半球显现着秋分气候时,在南半球则隐没着春分气候。以北极为上,以南极为下而交融会合着的阴阳之气,自然是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在整个天地之中的循环往复了。
前文《气的穿透性----“阴阳之理,大之无外,细入无间”》曾经谈到:“对于有形质的物体而言,有释出的气才能有隐入的气,有隐入的气才能有释出的气。包藏生气的,全都称作生化的器宇,所有的物质全都如此。……阳气上升则井水寒,阴气上升则井水暖。……空管灌满,堵上管口悬起来,水不往下流泄,是因为没有上升的气就不能下降。空瓶小口,猛往里灌水就无法灌入,是因为气不释放出来,水就不能进入。由此看来,有上升的气才能够有降入的气,有降入的气才能够有上升的气。不释出则不能进入,不进入则不能释出。所有的物品之中,全都有气的出入升降,能够不接受气化作用的有形质物体,从来就没有过。”地体自身的出入升降之气也不例外!比如北半球的冬至时刻(阴气下降到极点),是南半球的夏至时刻(阳气上升到极点),反之亦然。二十四节气就是依据整个天地框架之中地气上升(阳),与天气下降(阴),而“天气”则是来自有形质物体----地体及太空中诸天体所释放的气;“地气”则是来自地体自身及其接受诸天体引动、摄动而释放的气。
学术界一些学者认为二十四节气,仅仅是总结了中华大地地面上的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特征,在没有“冬”的赤道和没有“春秋”的两极,就不会有二十四节气的规律,而且以此断定中医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自己的根,是中医缺乏科学性的体现。他们之所以会对中华文明的中医学、天文历法知识产生误解,是因为不了解二十四节气所依据的测地气、观天象的史实。正是这些史实证明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体现了特定地域,比如北半球的中华大地或者是南半球的阿根廷逐时的地气上升与天气下降规律,而且体现了整个天地框架之中,时时刻刻不停歇的地气上升与天气下降规律。可见,忽略了二十四节气所依据的测地气、观天象这些知识内容,就无法理解中医学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自己的根,正是中医学具备科学性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