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后赵国并没有胜,老师没法告诉你,赵国其实付出惨痛代价

引言

春秋战国时期可谓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在那时候,各国君主为了国家自身发展和兼并他国领土的需求,在用人方面不仅仅偏向于世家大族的子弟,有才的布衣也会得到提拔,比如说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吴起等等。

一个国家是否强盛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在战国时期人才的作用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人才有文武之分,武将诸如白起,廉颇等,文臣诸如范睢,蔺相如等,他们在各国都有过杰出的贡献,被各国君主所器重。

说起蔺相如,我们会想起小学课本上的《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故事中的蔺相如非常勇敢,为了保护和氏璧不惜以死相逼,最终秦王被蔺相如的气魄所震慑,蔺相如得以保全了和氏璧。

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赵王对他格外器重,拜他为上卿。可是,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赵国因为此事激怒了秦国,并没有赚到什么便宜。或许老师都没法告诉你,完璧归赵后的赵国付出了巨大代价。

蔺相如完璧归赵?

和氏璧原本是楚国之物,当年楚怀王拿着和氏璧向赵国寻求帮助避难,但遭到了赵国权臣的拒绝,将和氏璧据为己有了。经过了一段时间,和氏璧最终落到了赵国君主赵惠文王的手中。

秦昭襄王得知此事后,仗着自己国力强盛,想明着要这块和氏璧,于是他让使者去赵国,借口说秦国想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赵王手中的和氏璧。一块和氏璧即使再贵,也不会值十五座城池,赵王心想着恐怕是秦王的借口,要和氏璧是真,换城池是假的。

当时的秦国很强大,赵国不敢得罪,但赵王怕拒绝了秦王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不知道秦王是否真的会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个和氏璧,因此赵王打算派人去秦王那里摸摸底,如果秦王真的愿意换,那一块和氏璧换十五座城池赵王肯定是愿意的。

正当赵王发愁派何人前期与秦国交涉拿和氏璧换城池的事情时,身边的人举荐了一个叫蔺相如的人。此人颇有才华,为人聪明机灵,事实的确如此,蔺相如来到秦国后,与秦王通过交涉后发现秦王并没有打算用城池换自己手中的和氏璧的时候,蔺相如果断让人把和氏璧连夜送到了赵国。

最终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没有得到和氏璧,蔺相如也因为保护和氏璧有功,被赵王重用。虽然完璧归赵让赵国保住了面子,给了秦王一个“下马威”,让其吃瘪了。可秦王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成功试探了赵国的底气,两年后对赵国发动了战争。

完璧归赵后赵国付出了惨痛代价

在战国中后期,战国七雄中唯独剩下了秦国和赵国实力最为强盛了,秦国自从经历了商鞅变法后日渐强大,赵国也因为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突飞猛进,相继灭掉了周边的几个小国,国力得到了扩张。

可赵国在发展顶峰的时候,赵武灵王被儿子活活饿死了,继任赵国国君的是赵惠文王。秦昭襄王在这个时候用和氏璧来试探一下赵国的底气,看赵国敢不敢正面与秦国叫板,可事实上赵国这个时候认怂了。

秦昭襄王故意放出话,打算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只要有点常识,一块和氏璧换十五座城池明显是一个骗局,但赵惠文王怕得罪秦国,还是派遣了使者与秦国交涉,虽然在此过程中因为蔺相如的机智聪明保住了和氏璧,但秦昭襄王最根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和氏璧事件后,秦昭襄王被蔺相如搞得很没面子,再加上秦王当时已经得知了赵国缺少与自己硬碰硬的底气,显然是惧怕秦国。因此,秦昭襄王为了找回面子,在完璧归赵后不久就对赵国发动了进攻,很快秦国的虎狼之师很快夺取了赵国数座城池,斩杀了赵国军民数万人之多。

在军队实力方面,赵武灵王去世后,赵国的确弱了很多,这也是秦昭襄王的底气所在。面对秦国的进攻,赵国只能选择被动挨打,被秦国打得没有脾气。经此一战赵国不仅丢了很多城池,国力也损失了不少,因为和氏璧让秦王没了面子,赵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结语

就单单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而言,赵国的确保住了和氏璧,也让秦王丢了一点面子,但完璧归赵之后发生的事情,让秦国摸清了赵国的底气,没过多久,秦国对赵国发动了战争,夺取了赵国许多城池,让赵国损失惨重,这是老师在课本上没有说过的历史。

从完璧归赵这件事来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想要有钢铁一般硬的外交,必须要有钢铁一般硬的国家实力。蔺相如的外交虽然表现得很强势,但国家实力不允许他这么干,得罪了秦国,赵国没有抵御秦国的实力,最终受损的只能是赵国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