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亲密关系,为什么你总会选择逃避
恋爱本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面对爱情,有的人一旦动了心,就会赶紧去靠近。
然而还有的人,虽然他总是嚷嚷着想要谈恋爱,但是却从来都并不会主动去靠近谁,就算有别人主动向他靠近,比起给别人一个机会,他也只会本能拒绝。
他们既渴望恋爱,同时又担心恋爱,害怕恋爱。
每当走进一段亲密关系时,总感觉恋人是靠不住的,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离开,所以自己无法完全相信对方。
只要是发现有一点关于恋爱的苗头,就会心神不宁,甚至远远地避开。
这种状态下的人,就像掉入一个关系的黑洞里:虽然憧憬爱情的甜蜜,但内心深处更害怕被伤害。
另外还有一些人,曾经或者目前就生活在恋爱不幸福的人群中间。
他们看着谈恋爱的人从开心幸福,到最后的歇斯底里互相仇视,不由得联想到自己恋爱的场景。
他们会十分悲观的想:恋爱到最后所有的甜蜜都会烟消云散,最终还是会迎来巨大的痛苦。
自身内在的防御力太薄弱
有些人就像软肋,只有薄薄的一层铠甲包裹着,如果真的遭受到了恋人的背叛,自己肯定会被打击得遍体鳞伤。
特别是有些人的承受能力比较差,一点小事就会难受好几天。
这样一来她就会觉得如果真的完全相信恋人,把他当成依靠,那如果有一天他不爱了要走掉,自己就绝对会感觉整个世界都崩溃了,人生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也正是因为我们自身太弱小,没有承受伤害的力量,所以才会对恋人格外的敏感,所有的注意力都会放到 TA 身上。
如果发信息,对方隔了很久才回复,或者态度有点不耐烦,这些风吹草动都会触发我们心里的红色警报:
“他可能讨厌你了”、“他根本不在乎你的感受”。
这让缺乏承受能力的我们感觉到威胁,担心害怕得想要逃离这段感情。
内心存在执念总想着不会结束这段关系
当我们面对亲密关系时,内心总会隐隐感到不安,觉得亲密关系总也走不到最后,甚至希望百分百掌控这段感情,让它不要结束。
如果你陷入到了这种绝对化的执念之中,就会用尽一切方法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排除掉,希望在现实中,这段感情可以无差别的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下去。
所以一旦感觉恋人的表现跟自己的预期有落差,哪怕是只有一点点被伤害和背叛的可能性,也会特别担心这段亲密关系失控。
所以在确保自己绝对的安全之前,是不敢去信任恋人的。
扩大化的思维
每当处在亲密关系中,你的大脑里就启动了一个放大镜的按钮,即使遇到很小的事情,都会被这个放大镜无限放大,从而在你心里迅速扩大。
如果你总是用放大镜去看问题,很容易变得“胡搅蛮缠”,对方也会跟着惶惶不可终日。
也许对方的一个小疏忽,或者一不小心忽视了你的感受。你心中的放大镜就会放大这件事,开始往最坏、最糟糕的方向无限延伸,从而沉迷在被自己营造出来的负面世界里无法自拔。
把注意力放在加强内心的防御上
学着改变对恋人的行为过度敏感、草木皆兵的状态。
可能你原来觉得:“我太脆弱了,不能承受伤害,所以要预防 TA 做出伤害我的事情。”
但现在我们要改变这个思维倾向,告诉自己:
“我不可能完全回避外界的伤害。与其总是怀疑,还不如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这样即便遇到糟糕的情况,我也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
你会发现,当自己把重心放在增强防御,有更多承受伤害的能力上,不过度追求恋人带来安全感,内心的担忧就缓解很多。
不断去获得成功经验,增加“我可以应对伤害”的信心。
在跟恋人闹矛盾,自己感觉非常痛苦时,你在自己的心里想象出一个收纳痛苦的盒子。
把所有的无助、恐慌、难受都装进去,然后想象这一切都被暂时封印住了。
通过这个方法来想象,虽然还是有很多负面情绪,但你可以克制住总去担心“他不爱我了”、“他要离开我”的倾向,每天继续正常的生活了。
通过这个方法,去接纳争吵带来的痛苦,加厚自己内心防御的铠甲,你就不会感觉自己那么脆弱了。
还可以用倾诉来缓解痛苦。
比如跟愿意理解我们的,有很好的情感连接的朋友聊自己的不安感,听听来自对方的安慰和分析。
可以想象一下,当对方说:“我特别理解你现在无助的感觉,但没关系的,不管最后是什么结果,我们都一起去面对,一起去想办法,事情总会得到解决的。而且也不一定发展到最坏的情况,对吧?”
相信你会觉得不是一个人去面对所有困难,内心多了很多依靠感,更有信心处理亲密关系中的矛盾。
不要总是强求一帆风顺的感情
接受“世事无绝对”的想法。我们要提醒自己,总是想“能不能走到最后?”或者“他抛弃我了怎么办?”这样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现实不受我们控制,未来会怎么样谁都无法保证。
如果总希望关系是百分百安全的,反而会非常缺乏安全感。因为你设置的标准实在太高了,恋人一犯点小错、关系一有点紧张的信号,就会产生强烈的失控感。
所以我们需要放弃“这段感情百分百安全,TA会一直喜欢我”的绝对化思维,明白亲密关系是无法完全避免风险的。
要接受事情不在掌控之中,甚至出现关系破裂、两人分手的情况的准备,让自己不再害怕。
放下你心中的“放大镜”
放弃用放大镜去看问题的习惯,学会就事论事。别自己吓唬自己,当你看到恋人移开视线,别急着下“他讨厌你”的结论,而是先进行两个操作:
第一个操作是分清楚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我们脑补的部分。恋人说话时目光挪开是事实,而“他讨厌你”是自己的推测。
进行了这样的区分之后,我们再进行第二个操作:这个猜测有没有夸大或扭曲的成分?还是基本上符合事实?
我们可以把自己代入旁观者的视角,想象:“如果闺蜜跟我抱怨,说她讲话时男朋友没有一直看着她,所以他不爱她了。那这样的想法是合理的吗?”
然后跳出来,像分析别人的情况一样去看待自己,或许就能做到更客观,不会过度地夸大矛盾了。
放弃推测性的部分,根据现实情况来做推测,单纯地就事论事,就不会总是白白担心了。
要打破这个魔咒,还要突破内心的限制和桎梏。无论事实有多少种演绎,也都只是恋爱,任何事物的结果都有对半比例,爱情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