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18位状元手书一览,随便哪个都甩当今一些书家几条街

吴宽,明成化八年(1472年)状元。吴宽后授修撰,官至礼部尚书。吴宽用笔沉实有力,结体端庄,近苏轼朴茂之风。

吕柟,明正德三年(1508年)状元。吕柟官至礼部右侍郎,是著名理学家。此书行笔方圆互见,笔画粗细兼施,用墨浓淡随意。笔法流畅迅疾,上下字时相联属,书法遒健爽利。

朱之蕃,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状元。官至礼部右侍郎。此书法度严谨,笔法圆润流畅。

赵秉忠,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状元。此为其中状元的试卷,上面有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后官至礼部尚书。

黄士俊,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状元。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书自作七言诗一首,草中杂行,行笔迅疾,一起呵成,遒劲刚健。

戴有祺,清康熙三十年(1691)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是科考官拟定:第一名吴昺,第二名戴有祺。康熙帝认为戴有祺书法好,遂定之为一甲一名。但他一生仕途不畅。

于敏中(1714--1779),江南金坛人,清乾隆二年(1737)状元。该科为庆乾隆帝登极恩科。授翰林院修撰。曾为方略馆、国史馆、三通馆及四库全书馆总裁。封为太子太保。主事军机处二十年。广收贿赂,贪污资财,死后败露,撤祠祀、夺世职。

王杰(1725-1805),乾隆朝状元。乾隆见王杰字迹(书法)工整清秀,便把他拨为第一,成为清朝开国第一名陕西状元。山东学士很不服气,出对联考王杰,上联是:“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齐鲁。”王杰立即对答道:“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王杰中状元后,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

钱棨(1734~1799),长洲人。乾隆辛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修撰。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连中“六元”的状元。28岁以县、府、院试三个第一考上秀才,人称'小三元'。乾隆四十四年乡试考中第一名解元;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进京会试,得中第一名会元;同年紧接着在殿试中,又摘得状元桂冠,从而成为清代第一位连中三元的状元,也是中国科举史上唯一夺得六个第一的状元。

吴其浚(1789-1847),河南省固始县城关镇人,嘉庆进士,1817年官授翰林院修撰。吴其浚是清代河南唯一状元,一生“宦迹半天下”,曾任兵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湖广、云贵总督,湖南、浙江、云南、福建、山西巡抚,著名植物学家。

李承霖,(1808--1891),道光十九年(1839)秋的乡试中,举经魁,翌年春的庚子恩科中,被道光皇帝钦点为一甲一名状元。

徐郙(1838-1907),江苏嘉定人,同治元年状元。授修撰,历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拜协办大学士。该科为庆同治帝登基特设恩科。

黄思永,江苏江宁人,(1842--1914),清光绪六年(1880)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黄思永幼丧双亲,由己行聘之岳父延师教读,直至完婚。他生活贫困,抄经书、教书维持生计。同治十二年(1873),朝考后任职礼部,又考进军机处。光绪六年,得中状元。他不图宦途升迁,只想经商办实业。光绪十二年充会试同考官,后累迁,官至侍读学士。

朱昌颐(1784年—1855年),海盐人,道光丙戌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编修,历官吏科给事中。有《鹤天鲸海焚余稿》。

翁同龢,咸丰六年(1856)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家第一。

曹鸿勋(1848---1910),潍县(今山东潍坊)人,清光绪二年(1876)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光绪五年,出任湖南乡试副考官。光绪七年,出任湖南学政。在督学期间,他使学风为之一变。湖南儒学兴盛,使边僻风气大大改变。

刘春霖(1872—1944),直隶肃宁人,清光绪30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他在诗书画上均有极高的造诣,尤擅小楷,其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之说。

夏同龢,光绪二十四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后被派遣赴日留学。  民国二年,夏同龢出任湖南国税厅筹备处处长,众议院议员。相继任法制局佥事、参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