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问题的根源
本文导读:
历史虽然已经远去,但历史给后人的教训却言犹在耳。
不幸沦为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德国,总会让人心生困惑。为何这个一向崇尚理性注重品质的国家,会拥有那段堪称疯狂不可理喻的历史呢?找到答案的最佳方式,就是循着时间长河逆流而上,来到这段惨痛历史的起点,1871年。那时,德意志第二帝国刚刚建立。
1871年1月,伴随威廉一世加冕,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值得注意的是,威廉一世的加冕地点并不在帝国首都柏林,而是在法国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身为普鲁士国王的威廉一世刚刚在普法战争中击溃了法国,振奋人心的加冕典礼和法国屈辱的投降正是送给新生帝国的两重好礼!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不仅标志着欧洲大陆军事巨人普鲁士王国完成了对德意志的统一,更标志着德国从此和法国一样跻身欧洲列强。出于德国人高效务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著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强迫法国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区,还要求法国赔款50亿法郎。
威逼对手签署屈辱的条约,俾斯麦和威廉一世并不是单纯为挣钱或者出气,而是有自己的长远考虑。夺取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德军就得以将防区越过莱茵河向西拓展,占据斯特拉斯堡和梅斯的两处险要地形,更好保护鲁尔工业区;而索要天价赔款,则是为了让法国债台高筑,无暇对自己复仇。想想看,后来大清帝国在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大约相当于30亿法郎,直到1929年还没有还清,可见德国对法国下手之狠毒!
但是,让德国人出乎意料的是,工商业发达的法国到底不是封建落后的清帝国,人家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如数履约清偿了赔款。更可怕的是,法国很快就挺过了普法战争的创痛,致力于重振实力寻找盟友,开启了对德国的复仇!
作为德国最清醒最务实的政治家,俾斯麦深感失策,不该把法国逼成仇人。但木已成舟,他只能使劲浑身解数进行补救。而他的这些补救措施,以及他那些水平远远不及的继任者们对这些措施的推倒重来,恰恰铸就了德国之后的多舛命运。
俾斯麦对欧洲大陆的形势看得很透彻。虽然法国永远不会与德国和解,但这个拥有庞大海外殖民地、与英国关系密切的大国却绝不容小觑。德国实力虽然强,足以单挑任何一个对手,但其处于欧洲中部的地理位置却决定了德国最怕两线作战,最怕敌对国家结盟组团围攻。所以,俾斯麦的中心思想就是:跟除法国之外的所有国家尝试结盟,尤其是跟最不愿面对的对手英国和俄国结盟。非但自己不能腹背受敌,还要竭尽全力让法国腹背受敌。
所以在1873年至1890年这十几年间,执掌德国权力的俾斯麦如同一个高超的象棋棋手,在英、俄、奥匈几大对手间左右逢源,围绕扼制法国这一目的,尽情施展外交手腕。
首先,他利用奥匈帝国与俄国争夺巴尔干半岛随时准备大打出手的时机,先拉奥匈吓唬俄国,再趁俄国态度软化,迅速变脸和俄国一起回过头胁迫奥匈帝国。经过一年的拉锯斡旋,德俄奥三国终于建立了“三皇同盟”。俾斯麦大师把水火不相容的两家拉到自己身边,等于暂时熄灭了法国联合俄国夹击自己的希望火苗。
然后,他利用埃及人民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民族起义,利用外交辞令鼓动英法两国出兵弹压。当然,他的真实目的不是为了法国好,而是挑动急切的英国,索性抛开法国直接占领埃及。果然,对苏伊士运河觊觎已久的英国终于甩开法国单干,俾斯麦的诡计得逞,法国更加孤立。
在法国看破德国阴谋,开始不计前嫌与俄国拉近关系,而俄国沙皇内心动摇之际,俾斯麦索性又采取了“打补丁”式的补救措施,在“三皇同盟”基础上又拉着孱弱的意大利王国建立起德奥意“三国同盟”。这样既使自己和盟国的领土贯穿欧洲中部,又给了俄国一个下马威,同时还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
而对待冤家法国本身,俾斯麦也没有轻视,而是在著名军事家、参谋总长毛奇元帅的配合下,立足最不利的境地,制定了面对两线作战的“大战略”。也就是向西通过积极防御扼制法国的复仇战争,向东通过联合奥匈的积极进攻消耗俄国有生力量,然后在有利基础上谋取和平。
经过俾斯麦二十年的苦心经营,一心复仇的法国找不到坚定的盟友,而德国则在外交舞台尽显灵活身段,微妙的和平得以维系。但是,这一局面只维持到1890年,德国新皇帝威廉二世登基。这位兼具自卑与自大两种特质的皇帝打心眼儿里看不惯俾斯麦复杂多变的外交路线,坚决罢免老宰相,用自己人贯彻新外交路线。他的意图总结起来很直白:时刻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抛弃虚虚实实那一套,坚定走扩张道路。
在新皇帝的一意孤行和俾斯麦的继任者们不遗余力“搞拆迁”之下,俾斯麦辛苦建立的外交“楼阁”迅速坍塌。
因为威廉二世看不惯俄国沙皇犹豫不决的做派,“三皇同盟”到期后自动废止,而恼羞成怒的俄国很快就和法国牵手建立军事同盟。俾斯麦最担心的两线作战到底被威廉二世给实现了;原本国力孱弱,被戏称为“布娃娃帝国主义”的奥匈帝国,起初只是俾斯麦拉拢胁迫俄国的工具,现在却成了威廉二世外交路线誓死捍卫的终极目标,即便为它去彻底得罪俄国也在所不惜;而俾斯麦最不想招惹的英国,也因为威廉二世推行“大海军战略”疯狂发起“造舰竞赛”,最终彻底翻脸,加入了英法俄“三国协约”。
更为可怕的是,随着俾斯麦和毛奇元帅的去世,接掌陆军指挥权的施利芬元帅制定的《施利芬计划》,直接把客观冷静的敌情分析扔进废纸堆,开篇就把彻底打垮法国作为首要目标,对法军近年来的实力激增视而不见,理想地打算先战胜法国,再利用时间差回头打垮俄国。而之后“一战”开局的脚本,就是照着《施利芬计划》不折不扣地执行。
一旦速决战吃不掉法军,俄军又提前发动攻势,德军果真如俾斯麦当年担忧的那样,陷入了两线作战的泥潭,而且是两线拉锯战、东西消耗战。1918年,筋疲力尽的德国最终被战争拖垮,威廉二世也被军官团彻底抛弃,帝国灰飞烟灭。
战后法国变本加厉式对德国的压榨,仿佛普法战争后一幕的重演,把德国压得债台高筑民不聊生。在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而来雪上加霜之际,千百万失业贫困人口在绝望中只能选择那个声称要复仇、要废除《凡尔赛和约》、要恢复德意志帝国荣光的人,希特勒。所以纳粹德国后来的疯狂,在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德法矛盾和历史宿怨的总爆发、总清算。这才是德国问题的真正根源。
从1871年到1945年,整整76年的历史,全部肇端于普法战争后德国几代政治家心中的共同执念:提防法国制约法国。为了法国这个最大的敌人,德国自己也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为了敌人殚精竭虑扩军备战,为了复仇卧薪尝胆恶性循环。直到上世纪70年代,法国总统德斯坦和西德总理施密特打破成见致力构建“欧共体”,这段恩怨才算告一段落。
可见,当一个国家有意识地把另一个国家视为仇敌和威胁,那么这个国家必将一天一天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对自己日甚一日的动作变形情绪失调毫无察觉,直至走上不归路。千万不要以为历史不会重演,看看如今某大国动辄就堂而皇之宣布他国为“威胁”“敌人”的套路,我们就会知道,奉行资本主义扩张思维的人,至今也没功夫参透历史反省自身,只会在新瓶装旧酒的游戏里陶醉不已。
历史虽然已经远去,但历史给后人的教训却言犹在耳。死盯仇敌无力自拔是绝路,致力未来放眼全局才是正途。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