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诗集《来去之间》获“东丽杯”全国鲁藜诗歌奖二等奖

第二十五届“东丽杯”全国鲁藜诗歌奖揭晓

麦秸诗集《来去之间》获“东丽杯”全国鲁藜诗歌奖二等奖

1

9月24日,第九届全国群众文学诗歌创作论坛暨第二十五届“东丽杯”全国鲁藜诗歌评选颁奖会在天津举行,其中麦秸的诗集《来去之间》获得二等奖。

据了解,“东丽杯”全国群众文学评选活动,是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也是全国群众文化系统的优秀品牌。其评奖范围包括小说、散文、诗歌三个类别,采取三年一轮回制,每年只进行单项评奖。特别是近几年,“东丽杯”群众文学评奖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参加,促进了全国各省市区群众文学创作队伍之间的交流,为全国群众文学的发展搭建了优秀平台,吸引了全国众多诗歌名家和爱好者的广泛参与。

本届诗歌评选,自今年3月通过媒体向全国文学爱好者发布征稿启事以来,共收到千余篇部参赛作品,共有45个单位组织报送作品参赛,其中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群艺)馆组织单位报送作品,还吸引了来自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作者以及海外华侨的热情参与。经过严格的初评、复评、决评,最终有154篇部(首)作品获得东丽文学大奖、新人新作奖、单篇诗歌和诗集等级奖和优秀奖。


资料

鲁藜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他的诗充满爱国主义激情,为广大读者所喜爱。1938年,他就发表过震撼诗坛的《延安组诗》,被誉为“传遍世界的福音”。他的名作《泥土》更是影响过几代人。新中国成立后,鲁藜历任天津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等职,著有《醒来的时候》《时间的歌》《天青集》《山》《鲁藜诗选》等诗集。

介绍

麦秸原名陈向炜,是陕西富平人,目前在浙江绍兴打工。系陕西省/浙江省作协会员,越城区作协副主席,《打工诗歌》编委会成员。有诗作发表于《星星》《北京文学》、《天涯》《诗歌月刊》《延安文学》《打工文学》等各大刊物,曾获绍兴市“十佳新绍兴人”。2012年出版了诗集《给我一个地址》并获富平县第二届益民文学奖,此次获奖诗集《来去之间》系浙江文化馆推荐,于2015年12月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生活的色彩由自己涂抹

1994年初中毕业后的他,曾在老家务农,在工地,在服装厂和家居商场等地方打过工,在任何一座城市,都不难找出若干类似生活经历的同龄人。但麦秸笔耕诗坛10年,不因生活的劳累而停歇,已在刊物上发表几百首诗作,并多次获奖,这就让他的人生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而与众不同。

从麦秸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两点:一是热爱生活,二是坚持不懈。有人把人生比作鲜花,其实现实远没有鲜花美丽;有人把人生比作一杯酒,其实现实容不得长时间的酝酿。但热爱生活,才会从生活中发现美,迸发出诗的灵感,谱写多彩的人生。

麦秸能够做到的,每一个人其实也能够做到。那就是,在生活困难时,不等不靠别人,靠自己的责任支撑自己的一片天;在胸怀理想时,不沉醉沉湎理想,把自己能够做到的事,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做好,用心中的热情点燃自己的理想。这就是,自己的命运要由自己把握,精彩的人生要靠自己涂抹!

《柯桥日报》

评论

从富平到绍兴,两地的轮转,让一个富平人成为一个“新绍兴人”,富平是他的故乡,绍兴却是他生活转变、职业重生的地方。

《绍兴晚报》

麦秸是一位旅居江南水乡的打工者,他像是一只啼血杜鹃,在四处奔波的旅途上,用带血的诗句疗伤,在漂泊的生活里,等待着某个人的来信,艰辛且快乐的享受着诗歌带给他的宁静和悠远。也许是基于经历的原因,麦秸的诗歌充满了对命运抗争的张力。他的诗歌内敛、朴实,意象开阔,跳转精准,这种生命体验,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的。麦秸的诗作,在打工一族中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渭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旺山

身居绍兴的诗人麦秸,用诗写出异乡务工的人,在往返两地之间的情与景,让人颇有共鸣。这样的诗歌,也只能出自那些劳作着的诗人。他们思乡、念及亲人,旁观着城市的细节,又在去与来之间犹疑。这些文字恰好反映一个群体的情绪和一个时代的共性。

《钱江晚报》

无论现实多么骨感,有诗相伴,生活瞬间就可以变得温暖。诗意的人生,如春花灿烂。浮萍的麦秸,这是麦秸博客的名字,内心的漂泊和孤独感一眼望穿。离乡背井、漂泊在外,故乡永远是突然涌上心头的思念和忧愁。

《杭州日报》

麦秸,即来自陕西为大家所熟知的打工诗人。经常写一些有关绍兴风土人情的文字,文笔很流畅,很漂亮。他的诗反映了打工一族的漂泊生涯、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诉求,诗中有对故乡的眷恋,对第二故乡的赞美,表达对社会底层和草根人物的极大关注。他的语言既有渭北汉子的淳朴宽厚,也不乏江南才子的秀丽儒雅,而且还在不断进步中。一只木桶需要站立多久,才能还原/一棵树的最初//一段光阴需要打磨多久/才能打磨成一个弧度……’他的诗歌《木器店·箍桶》很有哲理,让人回味。

——著名诗人、原浙江省作协诗创委主任张德强

《三千里外的乡愁》:乡愁是挥之不去的病症,在作者笔下,我们可以看到诗歌主人公的具体生活形态,“零点时刻,半瓶老酒,一个人的/残梦,躲在二手电脑里的问候”,此时此地的状态与对故乡的怀念、想象交织在一起,忽而在此,忽而在彼,“牵情,是一阵又一阵撕心裂肺的疼”,诗歌开头写的是“你”,最后又以“我”的视角收尾,有反转,有重叠,有将乡愁客观化而不可得的无奈,“三千里”,在标题与诗歌中三次出现,这是一个遥远的距离,也是“不可愈合的痛”。

《文艺理论与批评》编辑部主任、评论家李云雷

每个个体的生命史都能映照一个大时代的变迁。城市更像一个寄居地,即便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十年之久,漂泊的身心依然难以安放,依然无法将城市作为自己的生命依托。带着乡愁行走远方,但终归又回不去故乡,总在来与去之间辗转。于是麦秸选择了倾诉,选择了呐喊。依然怀揣梦想,踏着坚实的步子向前……

——《中国工人》杂志

诗集荐读

诗集《来去之间》分为“走笔江南”“在途中”“来去之间”共三辑。 诗人麦秸以一个外乡人的眼光且行且吟,在南北两地边走边唱,如一个行者,在不断地赶路中捕捉闯入眼前的景致。纵观全篇,在蕴含大量绍兴水乡、江南元素的同时又呈现出渭北的地域风貌,一列火车、一面湖泊,一座古桥,一棵老树、一桩交集,一段过往,皆成笔下物,细细捧读有一种别样的心绪跃然纸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