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差点被时代淘汰的人
但这两天,有两个人的两件事刺激了我,让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原来是个傻X,身为一个差点被时代淘汰的人都不自知。
一、
在我即将出版的新书《永远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的封面上,写着这样的一句话:决定你人生高度的一定不是此刻的起点,而是玩命努力之后可以达到的重点。
很多同学问过我:“老师,您的这句话是写给谁的?”
我也回答过很多次,我说:“写给自己的学生,比如那些专科、自考、民本本科或三四线城市的三四线大学本科考研的学生。”
其实,我一直没说的是:所有那些鼓励别人的话,本质上也是写给自己的,因为我也有懒惰和松懈的时候,而且我发现,只要稍微放松一下对自己的要求,这种懒惰和懈怠就会汩汩地冒出来,挡都挡不住。
今天,我翻看朋友圈,发现之前离职的一位同事在频繁更新微信的视频号。出于对前同事的关心和对她现状的好奇,我点开了视频号,才警觉视频号已经很火爆了。
这位同事的离职,是被竞品机构用百万年薪挖走的。虽然她至今单身、长相靓丽、偶尔也吐槽爸妈的催婚,但我始终看好她,因为这样的人不是没人追,是一般人不敢追吧!所以,这里插播一句:大城市里的很多精英女士之所以单身,缺的应该不是爱慕者,而是高质量、思想上门当户对的爱情。
说回人家的视频号。虽然这个小姐姐的颜值、声音等外在形象确实加分不少,但这些都是锦上添花,内容上的精益求精,才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地方。
看着小姐姐奋发努力的拼劲,我知道这样的人,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淘汰。
再反观自己:除了微博和微信这个自媒体之外,虽然注册了抖音、B站和小红书的账号,却也不怎么运营管理。
前些天,一个考上研来北京读书的学生来看我,聊天时,她说:“石麻麻,您知道吗?您在B站很火爆的!”
我一听,忙问:“真的吗?”然后,迅速打开手机上许久未曾打开过的BilibiliAPP, 发现自己也没几个粉丝。
我拿着手机,指着自己惨淡的账号问他:“别安慰我了,你从哪看出来我很火爆?”
她说:“原来,您也注册了B站的账号呀?”
我说:“别废话,快告诉我,我在B站怎么火爆了?”
她说:“您搜索一下自己的名字?”
我打开搜索,输入了自己的名字,发现没几个结果。我问:“怎么回事?”
她看了看,哈哈大笑,说:“老师,您跟上课时一样不要脸呀,您看看您输入的是什么名字?”
我定睛一看,不由得乐了,看来不承认自己是No Face也不行了:我在搜索栏里输入的是“纯洁彦祖”四个字。
后来,我认真地输入了“石雷鹏”三个字,发现确实有好多是自己网络课程的片段,其中还有考上研的同学专门做视频推荐。
那一瞬间,我既感觉惊喜自豪,又感觉惋惜可怜。惊喜的是,自己受到认可;惋惜的是,自己的账号没几个人关注。
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的开篇中写到:“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
在相同的时代,有人努力、愿意尝试新事物,他们把握时代,成就美好;有人懒散、不愿面对新事物,他们被时代淘汰,糟糕透顶。
老话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今天看来,我的可怜和可恨之处,就在于躺在旧的成绩单上沾沾自喜,却不知新事物终有一天会取代新事物。
当我沉迷于已有成绩的自豪感时,遮掩的是大概是不想脱离舒适圈的心态吧。然而,生命中更美好的事物,更宽广的视野,多半是放下胆怯和恐惧后,才可以得到的。
二、
王小列导演的第一本小说《爸爸是只狗》刚出版时,曾经专门寄送给我一本签名版的新书。
列导是在一次酒桌上跟尚龙讲述这个故事时,才萌生了创作小说的想法。我更感兴趣的是,列导不是第一个听故事的人,却是第一个把这个故事写成小说的人;尚龙不是第一个听列导讲述这个故事的人,却是第一个鼓励他写这个故事的人。
看来,有的时候,跨界的源头,可能只是生活中这部大戏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片段、一个灵感闪现的火花、或是来自朋友的一个鼓励。但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一点点想法的人,没有立即否定自己,而是尝试着去做。
小列导演是影视界的前辈。北京电影学院摄影毕业的他,担任了很多大片的摄影师;后来,跨界开始做导演,又拍了很多经典的电影和电视剧。去年,他又开始写小说,今年写了第二部小说。
前些天,刺之花图书出版事业部组织了王小列导演的新书讨论会。大家坐下来,对着书稿内容进行PUA时,小列导演丝毫没有成名摄影师和知名导演的架子,完全就像青年学生一样秉持着开放学习心态。
列导虽早已成名。年龄上,我知道,他应该是大我许多的,但因为人家看上去年轻,我一直以为也大不了太多。结果呢?今天,上网一查,才发现列导生于1961年,不折不扣是我的父辈。
除了拍戏,列导还是浙江传媒学院的教授,他有的是忙碌的工作和事情,也不缺钱,但就是这位知名导演和摄影师,居然还能在忙中偷闲,尝试动笔创作小说。
码字过字的人,都知道写作的辛苦,写长篇小说,更是要掏空自己。列导虽然也感叹辛苦,但丝毫未有退缩之意,而且每每讨论到一些写作盲区受到启发时,他就眼神炯炯,情绪变得高亢而激动。
不仅如此,列导的勤奋也是让人佩服,讨论完第二天,他就发来了改好的稿子,不得不服呀。
想到此处,我不禁捏了捏自己的大脸,问自己:你今年也就三十岁出头,还有什么脸去懒惰和闲散?
三、
每个时代,终究会淘汰一批人,而被淘汰的人,多半跟年龄无关。
想起了《青春》(Youth)一文中的一句话: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Years may wrinkle the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我想,故步自封的人,多半是最容易被时代淘汰的人吧。
是夜,写此文,以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