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你好,李焕英》及相关影评有感
我是上周日看的这部电影,一个人去的影院,在电影里哈哈大笑,抽泣痛哭,不足为外人道。
从影院回来,妻子与我电话,问我电影怎么样?是不是正在写影评?我说电影挺好的,没在写影评,不想被她料的那么准!那天更新的微信文章:
这种逆反心理挺有意思的。
我记得我去看《你好,李焕英》之前,也多少有这样的逆反心理。
想着何必凑这个热闹?
不就是谈论亲情可贵,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在”,我多大的人了?何必由他人教导这些基本的做人道理?
幸好,我没有顺着这样的想法而错过这部电影。
原因也很简单,我知道我的审美品位与大众很契合,没有那么乖张。
基本上,大众热评高分的好电影,我也打心眼里认为是好电影。而这部电影有8.1的豆瓣高分,是有质量保证的。
不过,我去之前也没有太高的心理期待,我深知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更何况,我选择去看的前一天,岳父母观影回来,岳父表示不好看,名不副实;岳母更是连连说,说了不去的,你们硬要我去,我实在不喜欢这类电影,看着都睡着了!
两代人之间确实有审美上的代沟。
我后来看影评,说这种情况还挺普遍的,最喜欢这部电影的主要是70后,80后以及90后。
我分析背后原因,主要是这批人看着电影能够代入到贾晓玲的视角,同时又能体会为人父母的不易与责任,也就是说也能代入李焕英的视角。
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的个人身份,让我们的观影体验有最大的共情,能够又笑又哭!
而父母这一辈人,则能感觉与电影的疏离,诸多原因吧,随便想想,我想到如下几条:
1,觉得穿越很扯,不真实;
2,很难共情,既难代入贾晓玲的视角,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以及逝去;也难代入李焕英的视角,因为他们的子女业已成家立业,不管是为之欣慰,还是为之愤懑,也基本有了固定的看法,更不用思考应该如何做父母的事情;
3,这个故事似乎太平淡了,没有特别强烈的冲突,也没有塑造特别高大上的人物,讲的是平凡人的故事,也许这与他们对影片应该展现的人物,故事的认识也有差距。
至于年幼或者青春期的孩子,也许也觉得电影不错,但估计不会那么触动,笑笑就算了,甚至也许觉得贾晓玲的这个穿越太失败了!
我就看到过有人给贾晓玲支招,提供了一连串的穿越指南。别说,还真是这四十年的发财致富的良机,也是很好的穿越指南:
当然,如果看过电影,自然知道这与李焕英的价值排序天差地远。
与贾晓玲最初的想法倒是有些契合,更是我们普罗大众的朴素想法。发财致富,名利双收这才是人生赢家啊!
这些当然都挺好,
但这些就够了么?
这些就止了么?
电影中的贾晓玲无法回答,现实中的贾玲给出了她的答案:
贾玲说,自从妈妈离开后,几乎再也找不到打心底里觉得高兴的事。眼看着成功了,赚钱了,也挺好,可这些都不能让她真正快乐。有时候越成功,越会想,妈妈没有享到这个福,成功就越会变成一种遗憾。
2000多年前的项羽也如是想:
《史记·项羽本纪传》:“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
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可因为思念家乡,项羽急于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
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这个成语,确切地说是“衣锦夜行”。
很多时候,财富并不具有自足的意义,我们也本应该记着想通过财富作为手段达成的目标与价值,那些目标与价值更重要。
但财富是如此难得,又如此有用,其异化作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
观影,尤其是买票去电影院观影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我觉得这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有时能产生心流,让你忘了时间,忘了现实的纷纷扰扰,在那两个小时里纵情地欢笑痛苦。
感受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等人为我们这些观众编织的梦!
同时,电影作为现代都市的一种普遍娱乐形式,通过市场的运作,也可以让演员一日成名,让导演,投资公司一影暴富,成就人们的名利之梦!
电影,造梦的艺术,诚不欺我!
《你好,李焕英》当然更是这一造梦效果的极致体现了!
其实,观影有其后续影响。
作为观众,如果看了一部烂片,估计给个差评,听到熟人想看这部电影,就连忙告诫,如此而已了!
但如果看了一部好片,尤其是触动你情感的好片,那么看完电影其实只是你获得的体验的开端,接下来你会刷影评,你会关注影片演员,导演的动向,历史,你会关注影片表达的故事对应到现实,有哪些差异,能做哪些改进......
总之,会更丰富你生活的情趣,有些甚至改变你的观念与行为。原因无他,因为电影触动了你的情绪,而我们观念,行为的改变常常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情绪或者说情感。
我很庆幸,见证了好几部这样影片的诞生。印象最深的三部:
1,《我不是药神》
2,《哪吒之魔童降世》
3,《你好,李焕英》
这样的影片往往会引来大量自来水,不为营利的目的,而就为情感的抒发,为推广心爱的作品。
这很有意思,当大多数人希望你成功的时候,成功往往就是定数与趋势了,影片尤其如此。
这背后有没有资本的运作?
有!
有没有营销,宣传的作用?
有!
但我始终觉得,更基本的还是影片本身与观众的契合,让观众获得某种情感的共鸣,这些最后凝聚成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