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小说专题考前突击:三素一主不放松,得分原在规范中(内含资源)



三素一主不放松,得分原在规范中
——小说阅读复习指导
巩义市第一高级中学 郑俊彩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内题目示例,明确小说五种题型的设题方式和解题思路。
2.通过分析、交流高考真题答案设置,归纳小说五种题型的答题规范。

一、关于人物(人称)
题型一:
课内示例:翠翠是一个有着浓郁人性美的形象,这种人性美主要表现在嘟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①美在天真质朴:对凄苫的身世,清贫的生活,单调的日子。她没有抱怨,不想残忍事,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②美在善良孝顺:帮助爷爷摆渡,逢年过节让爷爷喝上酒,自己进城备办东西。
③美在热爱生活:聚精会神听故事,与爷爷吹笛和唱,采野花把自己装扮成新娘子。
解题思路:找关键情节,析人物形象(圈画、标注)
高考链接1——人物形象概括题:(2020新课标Ⅱ卷)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
①坚持行业规矩。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
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热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
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娟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工作。
答题规范:先概括,再分析;不重复,无交叉。
题型二——
高考链接2——人物塑造方法题:(2019全国Ⅱ卷)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答题指导: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题型三——
课内示例:《祝福》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形象:“我”是一个善良、有正义感但又软弱无能、疏于行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作用:①以“我”为叙述视角,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
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情节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串联起来的。
③通过“我”对祥林嫂的情感态度突出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迫害的悲剧形象。
④借“我”的感触和思考揭示反封建的主旨。
思考角度:人称、情节、人物、主题
高考链接3——人称选择作用题:(2016全国Ⅲ卷)“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小说中人称(次要人物形象)作用答题规范:
①人称本身的作用;
②见证者、参与者,情节完整、真实/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③衬托人物形象或烘托某种心理作用;
④形成对比(对照),揭示主题作用;
补充:人称本身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

二、关于环境
课内示例:《边城》中用大量笔墨描写风景和风俗,有何用意?
①环境本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创设人物活动的场所,增强真实性,渲染了一种安宁和谐的气氛,为小说奠定感情基调;
②对人物:犹存的古老风俗、淳朴的民风、安宁和谐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憨厚善良的形象。
③对情节:描绘端午节赛龙舟风俗,引出了主要人物傩送,为后文写傩送水中捉鸭,二人河边相识作铺垫。
④对主题:暗示了讴歌古老风俗、淳朴民风、至美人情、人性的主题。
思考角度: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高考链接4——(2019全国Ⅲ卷)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
②对水田及水田中铧印的景物描写,引出下文的对话情节;
③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
④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环境描写的思考模式(答题规范):
环境-环境,即环境本身有何特点。(描写景色,点明时地,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定下基调等)
环境-情节,环境描写对情节展开有何作用。(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暗示/推动情节发展等)
环境-人物,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提供活动背景,衬托/烘托人物性格/心情等)
环境-主题,环境描写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升华……主题)
高考链接5——(2019全国Ⅱ卷)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
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
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三、关于情节
题型一:某一情节的作用
课内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林冲和李小二在东京的旧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情节结构)林冲巧遇李小二这一情节的安排,交代了二者的渊源,为下文李小二向林冲通风报信埋下了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人物形象)这一简短的插叙,表现了林冲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
③(主题表达)这与后文林冲怒杀陆虞候三人形成鲜明反差,从而更加凸显小说官逼民反的宗旨。
思考角度:情节、人物、主题
高考链接6——(2017全国Ⅰ卷)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题型二:情节安排的作用
高考链接7——(2018全国Ⅰ卷)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解题思路:
一是艺术效果上创造悬念,引人入胜等;
二是人物形象上表现某种形象特征;
三是情节结构上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结构严谨;
四是主题上与其他情节形成对比,丰富内容,对主题起深化作用。

四、关于标题
题型一:标题意蕴
高考链接8——(2016年全国Ⅰ卷)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
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
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题型二:标题作用
课内示例:《祝福》叙述的是祥林嫂的悲剧故事,为什么不以“祥林嫂”为题?却取名为“祝福”?
①从情节结构角度分析:“祝福”是小说的一条明线,作者围绕着鲁镇的三次祝福,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
②从人物形象角度分析:作者围绕“祝福”这一特定的事件,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勤劳、淳朴、笃信封建迷信、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悲剧人物。
③从小说主题角度分析:暗含对比,增强了悲剧色彩,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有力地表达了小说反封建这一主题。
思考角度:情节、人物、主题、手法
高考链接9——(2020年全国Ⅲ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
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和锤头”相关。
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设置悬念。
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如:《项链》)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关于主题
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宣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了什么情感。
课内示例:《装在套子里的人》最后一句中“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指什么样的人?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①“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指像别里科夫一样害怕改变,胆小怕事,恐惧变革,固步自封,同时人格卑劣、阻碍社会发展的人;
②深刻含义是:只要沙皇专制还存在,在这块土壤上就会不断滋生出新的“套中人”,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反动专制统治是扼杀人性、制造“套中人”的根源。
答题思路:紧扣文本(人物)、联系背景
高考链接10—— (2018年全国Ⅱ卷)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分)
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
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
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完,实质上是种固步自封的心态;
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六、总结:小说题思考角度
1.人物(性格,形象,心理,身份)
2.环境(气氛,背景,时间,地点)
3.情节(结构,开头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
4.主题(赞扬,讽刺,批判,人生道理,反思思考)
5.艺术手法
6.读者感受(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