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要设立两京制?不怕两个朝廷会混乱吗?

当崇祯十七年(1644)的时候,崇祯皇帝自缢煤山之后,“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就此流传于后世,大家也都十分清楚了。但大家不清楚的是,这明朝天子守的“国门”,其实有两个。

这两个国门,一个是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北京都城,一个便是长江沿岸的南京城了。并且这两个都城,还实实在在的都各有一套朝廷班子。那么为何明朝时期会设置两个都城呢?难道他们不害怕两个朝廷会混乱吗?别急,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一、两个“国门”——朱元璋

自公元1368年明朝成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便将明朝的京都定都于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但实际上,因为南京偏至长江,对当时还未曾完全清除掉的蒙元余孽鞭长莫及。 并不利于对敌蒙元的军事部署,因此,在刚刚登基为帝的时候,朱元璋便有心要迁都。只不过,这时候朱元璋心悦的都城,是开封。

“开封府 (元汴梁路,属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元年五月曰开封府,八月建北京。十一年,京罢。——《明史·卷四十二·志第十八·地理三》”

也就是说,洪武元年(1368)的时候。朱元璋便将汴梁改名为了开封府,定为北京,位居陪都。由此可见,明朝的两京制自朱元璋这里便有了雏形。只不过实际上开封四面大开大合,并不适合做都城。

当时朱元璋定都于开封是因为这里有利于稳定还未曾统一的中原局势而已 ,待到局势已定。也就是洪武十一年(1379)的时候,开封城“北京”的称号便也就被撤销了。

二、北京——朱棣

而明朝真正“两京制” 的开启,就要说到永乐皇帝朱棣“篡位”成功的时候 。公元1402年,还是燕王的朱棣自北而下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城。夺了自己亲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 对跟随建文帝的臣子们都进行了屠杀,甚至就连他们的家人,他们的朋友同乡等都不放过,是为“瓜蔓抄”。

而一边在抄家的同时,他还打赏那些跟随他发动了靖难之役的功臣们。本就是叔叔造了侄子的反,其性质和“玄武门之变”无异。朱棣还如此的嚣张,虽说这样的做法是震慑了那些蠢蠢欲动的建文帝跟随者 。可却也让朱棣失去了南方士族们的拥戴。

而南京一地靠近长江以南,而朱棣的势力几乎全部都留存在他就藩的燕地。再则,北平一地坐镇北方,可以有力地威慑北方的存在。且不仅如此,北平一地位处于华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环山,易守难攻。

因此,在种种情况的制约之下,在朱棣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403年,朱棣便改北平为“北京”。称之为“行在”,也就是天子常驻之所,摒弃南京不顾而选择常驻于北京。并且在永乐十九年(1421)的时候,明朝政府正式迁都于北京,称之为“京师”,而南京称之为留京。

三、“两京制”的确立——明英宗

虽说朱棣的一生都驻扎在顺天府,也就是北京。最后他还正式迁都于北京了,但实际上在明仁宗甚至明宣宗两朝时期。北京一直都还被称之为“行在”,也就是皇帝率领着百官临时驻扎之所。因此,这时候在普遍意义上,南京依旧还是首都。

这其中的原因,一是因为明朝推行以“孝”治天下, 定南京为首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定,所以南京的都城之位并不是随意便可以取消的。其次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式已经逐渐南移,南京这个靠近南方的都城,已经逐渐成为了江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与文化中心。

因此,南京这个地方的“京都”地位一直都没有取消过。但是中央政府毕竟已经都迁往了北京,长此以往下去并不是办法。因此,到了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明英宗下令“改给两京衙门印”, 将北京的“行在”二字去除,将南京各调令均加上“南京”二字。

自此之后,北京被确立为正式首都,成为了明朝的政治以及军事中心。而南京被确立为“留都”,意思是“置官留守的首都”。其整套政府部门与北京中央机构相差无几,一应俱全。可以说是“朝廷的备份”,南京也成为了明朝的经济文化中心。

至此,明王朝的南北“两京制”正式成立,也使得明帝国的南北两地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只不到了明朝中后期,两京制的存在可以说是为后来的党争大开方便之门,但这已经是后话了。

小结

通过以上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实际上“两京制”的存在是明朝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可以说是“靖难之役”爆发之后的必然结果,朱棣在常驻北平的时候也许已经想到了后来的事情,但他别无选择。

(0)

相关推荐